病例肩峰撞击综合征病因及康复治疗方案
2020-7-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来源;中国运动康复网;好医术
编辑:KF姐
肩峰撞击综合征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运动控制/力量训练、牵伸训练、手法治疗和健康宣教。
肩部疼痛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肩峰撞击综合征,年由Neer首先提出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一、肩峰撞击征病理分期第1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此外,本期还包括一次性单纯的肩部损伤史,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此期虽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物理学检查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及慢性撞击试验阳性等体征。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缓解。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造影也不能发现肩袖破裂存在。
肩部水肿出血期
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多见于中年患者。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疼痛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之久。在疼痛缓解期仍会感到肩部疲劳和不适,物理学检查比较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撞击试验。若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现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腱后伸牵拉试验也可出现疼痛。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3期: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肩袖出口部撞击征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后,NeerⅡ报道的合并部分性肌腱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合并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肌腱退变程度和修复能力与年龄因素有关。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撞击征都会导致肩袖破裂,也不是所有的肩袖损伤皆因撞击征引起。撞击征造成的肩袖破裂,有外伤史者仅占1/2左右,其中仅少数患者有较明显或较重的外伤史,大部分病例的致伤力量实际上均小于造成肩袖完全断裂所需要的外力,说明肌腱本身退变因素的重要性。
肌腱断裂
二、肩峰撞击征治疗方法选择(1)撞击征1期
采取非手术治疗。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带制动,在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和利多卡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同时可应用物理治疗。一般在治疗2周左右症状基本缓解之后开始做肩的功能练习,即向前弯腰,使患臂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方向的摆动运动(Codman钟运动)。3周之后开始练习抬举上臂,初始阶段应选择非疼痛方向的上举运动。宜在症状完全缓解6~8周后,再从事原劳动或体育运动,过早恢复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易使撞击征复发。
(2)撞击征2期
进入慢性冈上肌腱炎和慢性滑囊炎阶段,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以物理治疗与体育疗法为主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并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调整工种,避免肩峰下撞击征复发。如病变进入第Ⅱ期后期,纤维滑囊增厚已造成肩袖出口狭窄,使撞击反复发生,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达半年以上,则肩峰下纤维滑囊切除(也可在关节镜下做滑囊切除)和喙肩韧带切断术应予考虑。凡属2期撞击征伴有明确的肩峰下结构解剖异常者,均应去除撞击征病因,如行肩峰成形术、大结节骨疣切除、肩锁关节部分切除术和喙肩韧带切断术等,消除撞击因素。对动力失衡造成的撞击征,应根据病变性质重建动力平衡和关节稳定装置,如行肌腱修复术或移植术、盂肱关节成形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3)撞击征3期
均伴有冈上肌腱断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等病理变化,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对冈上肌腱断裂一般采用Mclaughlin修补术,对广泛性肩袖撕裂可利用肩胛下肌转位或冈上肌推移修补术,重建肩袖的功能,与此同时应常规做前肩峰成形术,切除肩峰前外侧部分,切断喙肩韧带,使已修复的肌腱避免再受到撞击。术后患肢宜做零度位牵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3周之后去除固定行康复训练。
肩峰下撞击征凡能得到及时诊断,明确病因和病理变化状况,得到正确治疗,一般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什么是肩峰撞击?
许多人都有肩关节疼痛的经历,在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多种疾病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是“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年由Neer首先提出,是指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所谓“肩峰”是指肩关节前外上方肩胛骨的扁平部分,它与锁骨外侧端构成肩锁关节,其下方为肱骨头,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间隙为肩峰下间隙,其内有肩峰下滑囊和肩袖。
不同人的肩峰形态有所不同,常常分为三型:1型为扁平肩峰,2型为弧形肩峰,3型为钩型肩峰。
钩型肩峰的人群肩峰下间隙狭窄,容易产生肩峰撞击综合征。另外,肩峰前端骨赘、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
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反复的撞击促使肩峰下的滑囊和肩袖肌腱发炎,甚至会造成肩袖肌腱断裂。
肩峰撞击综合征以中老年人多见,部分患者有肩部外伤史,相当多的患者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所以常常发生在右肩(优势手)。患者常感肩前方慢性钝痛,肩关节伸展和内旋动作时疼痛加重,并且夜间疼痛较为显著。部分患者肩关节活动时出现砾轧音。
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能够通过体格检查就能判断是否是肩峰撞击综合征,最常用的是Neer撞击征(前屈上举征):检查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固定肩胛骨,另一手保持肩关节内旋位,使患肢拇指尖向下,然后使患肩前屈过顶,如果诱发疼痛,即为阳性。机理是内旋时肱骨大结节(肩袖肌腱)与肩峰前下缘发生撞击。
另一个检查试验也很常用,Hawkins撞击试验(前屈内旋征):检查者立于患者后方,使患肩关节内收位前屈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保持水平,检查者用力使患侧前臂向下致肩关节内旋,出现疼痛为阳性。机理是内旋时肱骨大结节和岗上肌肌腱从后外方向前内撞击喙肩弓。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撞击注射试验:以1%利多卡因10毫升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若注射前疼痛,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
冈上肌出口位(Y位)对了解出口部的结构性狭窄以及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是十分重要的。拍摄方法:侧身35°,球管方向与肩胛骨在一直线上,并向下倾斜20°。
MRI(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创诊断方法,对软组织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显示肩峰下滑囊的增厚、积液,肩袖的改变等等,已逐渐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之一。
一旦确诊则需要减少患者的肩部伸展运动,症状较重者还应该给予吊带制动,这与冻结肩(所谓的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并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
物理治疗与体育疗法可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患者还应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避免肩峰撞击综合征复发。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已经合并肩袖撕裂的患者,应该选择肩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手术,它包括清理有炎症的肩峰下滑囊,切除喙肩韧带、肩峰的前下部分和肩锁关节的骨赘甚或整个关节。合并肩袖撕裂者还应修复肩袖组织。
总之,肩峰撞击综合征是造成肩关节疼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应该重视这种常见疾病,为患者明确诊断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肩关节疼痛的患者也不要随便给自己戴上“肩周炎”的帽子,“肩周炎”的发病率很低!要想明确自己的病因,医院的专科接受诊治。
三、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治疗方案完
◎声明:本平台注明文章来源的均为转载,转载仅为分享专业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联系方式: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