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顾ldquo妈妈手rdq
2020-10-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许多年轻的妈妈,为了照顾新生孩儿,经常抱着娃娃睡觉、换尿布等,有时还要包揽家务,双手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久而久之,“妈妈手”便找上门来了。
“妈妈手”也叫狭窄性腱鞘炎,是门诊特别常见的一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妈妈手”的患者不仅是妈妈,还可能是外婆或者奶奶。
带孩子、做家务一手抓
53岁新手奶奶患上“妈妈手”
一提到“妈妈手”,医院康复科陈家承主任表示,这是平时门诊再常见不过的病了。“只要看着患者两只手来回托着另一只手晃来晃去,特别是五六十岁的妇女或者身材还未恢复的年轻女性,就知道她们十有八九是因腱鞘炎发作来就诊的。”
一位53岁的新手奶奶带孙子6个月后,开始发作“妈妈手”。“从右手腕到大拇指外侧,先是隐隐地疼,后来越来越疼,还有点肿胀。”梁姨说,正好小区门口有一家按摩推拿店,她以为是手扭了筋,就去按摩了。
谁知道,按摩后,梁姨发现自己右手腕的疼痛感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愈加肿胀,医院就诊。经过检查,陈家承发现梁姨患的正是常见的“妈妈手”病。
通过询问病史,陈家承了解到,因为心疼工作忙碌的儿子和儿媳,梁姨每天除了抱宝宝,帮宝宝换尿布、洗澡、哄睡觉,还要洗衣做饭、打扫屋子等。
“除了哺乳,所有的事基本被奶奶包揽了。”陈家承说,梁姨双手使用过度,抱孩子时又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手腕肌腱发炎了,以致疼痛肿胀,难以忍受。
陈家承介绍,梁姨其实患的是常见的“狭窄性腱鞘炎”,就是俗称的“妈妈手”,是由于长期过度使用手腕、拇指部位及保持同一种抱婴姿势,造成手腕肌腱发炎,手腕附近疼痛肿。”同时,梁姨伴有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于是按照医嘱,又连续做了一个疗程的理疗。结果疼痛没复发,颈腰椎的症状也明显改善。
儿童照顾者是一个辛苦的角色。由于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繁重,这个角色通常由家中长辈扮演。老人们可谓含辛茹苦,由此引发普遍的健康问题。另外一种,则是由专职的家庭主妇承担,她们除了照顾小孩,还要操持家务,经年累月,同样引发慢性疾病。主要为慢性骨关节、软组织疼痛疾病多见。
陈家承对此体会颇深,他指出:儿童照顾者,长期进行抱、搂、牵、握、下蹲、弯腰等动作,导致关节过度屈伸,肌肉劳损,脊柱姿势不良。引起疼痛、僵硬、麻木、乏力、疲劳/眩晕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的疾病,大都属于康复医学科的治疗范围。出现这些症状,不要拖延。如果及时就诊,治疗相对简单、直接、有效、价低。而对于顽固性严重疾患,采用综合的治疗手段,亦能起到较好疗效。
正确姿势抱宝宝,避免肌肉损伤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预防“妈妈手”?医生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以正确的姿势抱宝宝。要把孩子的主要重心放在前臂,手腕只是起到轻轻扶挡的作用,最好是两侧手臂交替抱小孩。另外,任何一个姿势不要保持时间过长,要经常变换姿势。
二、避免劳累致肌肉损伤。无论干什么活,当感到肘部、腕部出现酸胀时,一定要立即停下来休息,不要让手腕关节过度劳累。比如新手妈妈用吸奶器、换尿布。“月子期间新妈妈身体虚弱,身体劳累容易致使手指和腕部的肌腱和神经损伤。”
三、适当的手关节运动。无论抱宝宝、使用键盘还是炒菜,当手腕部出现酸胀感时,当事人可以先停一停,甩甩手,左右转圈,不仅能消除不适感,还能锻炼腕部灵活性。
四、平时要注意手部保暖。特别是新手妈妈,在月子里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一些体弱的奶奶和外婆也要注意手关节部保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