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带关节囊损伤

2017-6-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第一节 总论1.解剖

1.肌腱、韧带、关节囊均为致密结缔组织,无弹性,作用是传导应力

2.关节囊滑膜层:有丰富血管,损伤后明显肿胀

纤维层:断裂后,肿胀不明显

3.血管少,血供差;神经少,修复难

.周围疏松结缔组织有神经、血管,引起疼痛、肿胀。

2.病理特点

损伤后—局部小血肿—局部张力上升—减少血液供应—营养物质浸润减少,修复慢—瘢痕形成

疼痛的机制:化学刺激:自身免疫、无菌性炎症、P物质

机械压迫:血肿

3.临床表现

1.肌腱周围组织被连带损伤,也出血、肿胀。 可以肿胀程度来判断损伤的程度。

2.疼痛:多为钝痛,切不可以疼痛估计损伤程度及预后

3.功能障碍:可能不明显

.诊断的实验方法与治疗

1.压痛:起点、中间部、止点

2.拉伸:若超过正常活动度或感到疼痛,表示受伤

3.摸韧带张力:拉直后再摸

.开口感:关节活动度是否加大。

.治疗:

A早期、中期、晚期处理与肌肉相同

B韧带处理必须固定,固定位置反损伤机制,在韧带松弛位

6.韧带损伤的预防

支持带、护具、软带、支具

慢性韧带损伤

韧带是稳定关节和维持关节姿位的纤维结构。它与肌肉不同,所耗能量极小而功能很大。它坚韧而少弹性,紧张时才易断裂或损伤,因此关节的长期、反复的姿位不正、使韧带过度紧张者,可使韧带发生慢性损伤。如坐位时,膝经常取外翻姿势者可使膝内侧副韧带发生慢性损伤。过久弯腰工作者可发生棘上韧带炎。兹以后者为例,如下:棘上韧带炎

解剖概要

稳定脊柱的主要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脊柱屈曲时,棘上韧带处于最外层,最容易被屈曲暴力所伤。

棘上韧带是指颈7以下附着在胸、腰、骶椎棘突上的韧带,而将颈段称为项韧带。在牛羊等四足动物,为了维持头于伸拉,项韧带特别发达。在人类,由于站立,头的重量已改由脊柱承担,项韧带已退化,但在埋头时仍需要项韧带的牵拉,故仍坚厚。项韧带并非至颈7棘突立即变薄,而是逐渐变薄的。至腰段,棘上韧带又变宽变厚。胸、腰段棘上韧带的表浅纤维一般连接3-个相邻棘突,较深的纤维连接2-3个,最深层只连接2个棘突。项韧带不易受伤,最易损伤者为胸3-、胸腰段和腰-骶1棘上韧带,尤其是它的表浅纤维。

病因

(一)突然过长时间的埋头弯腰工作,而不注意工作姿势者,容易发生胸3-、-,胸腰段和腰骶段棘上韧带炎。多见于中年以后。老年性变性等可能是本症的前置因。

(二)继发于椎间盘和脊椎疾患。以腰椎间盘突出和变性为例,该段脊柱将失去骨性稳定,腰椎的一切异常活动将由腰部肌肉和该节韧带承受而发生慢性损伤。

临床表现病人诉背痛或腰痛,有或无明显损伤史。检查时,先由病例人指出痛点,然后复查。疼痛和压痛常局限于棘突和棘上韧带的一小点,不红不肿。用指轻扪韧带痛点,向两侧移动时,如感纤维束在棘突上滑动者,则韧带已从棘突“剥脱”。

治疗局部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有一定疗效。对继发性棘上韧带炎,须结合原发疾患给予防治。注意工作姿势,实行工间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长期埋头、弯腰、伏案工作者尤为重要。学校中的校医要对学生的正确坐位姿势,进行宣传教育和监督。

慢性关节损伤

间接连接的活动关节,在长期、反复的压力下活动后可发生关节软骨和关节骨端的慢性损伤,称骨关节炎。常见于体重较大的中老年人的下肢关节,尤其髋和膝关节。由于关节软骨不易愈合,可被逐渐磨损,暴露骨端,骨端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形成骨

第二节肘关节韧带损伤

一.解剖

二.个论

一)尺侧副韧带伤

1.机制:过度外展

2.临床表现:疼痛,肿胀,但功能障碍少见

3.诊断:PE压痛、外翻试验、张力

.治疗方法:固定,同肌肉的治疗方法

二)桡侧副韧带

1.病因:过度内翻

2.临床表现与诊断:同上,但PE作内翻试验

三)关节囊

1.病因:过度伸直

2.临床表现:疼痛、肿胀

3.治疗方法:相同

三.肘关节的固定方法

1.护肘1)对抗性项目2)技巧性项目3)网球

2.支持带

3.支具

第三节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1.解剖概要

膝关节的屈伸不是单纯的绞链式运动,而略呈螺旋形,由于股骨内髁比外髁长,两者的方向也不平行,所以当膝关节由屈位伸直时,小腿同时有轻微的外旋动作,这种轻微的螺旋性活动,像螺丝钉一样,使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的每一个角度上都是稳定的。除骨的形态外,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也对膝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膝关节的内外侧各有一条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起于股骨的内收肌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前缘与股四头肌扩张部及髌韧带连接,后缘与关节囊相连。分浅深两层,浅层呈三角形,质地坚韧;深层为关节囊增厚部分,与内侧半月软骨相连,外侧副韧带起于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小头,与外侧半月软骨之间有国肌腱和滑囊相隔,仅后缘与关节囊相连,和国肌一起与外侧半月软骨后角连接。

内侧副韧带坚强,能控制膝关节的所有活动,外侧副韧带则比较薄弱,膝关节在完全伸直位时,由于两侧副韧带均被拉紧,而无内收,外展和旋转活动;当膝关节屈曲时,随着两侧副韧带的逐渐松弛,上述活动亦逐渐增加。

2.病因

内侧副韧带损伤比较多见,在膝关节轻度屈曲位,小腿骤然外展时,可造成内侧副韧带损伤,如足、篮球运动或重物砸于膝关节外侧,致使膝关节过度外翻等。

外侧副韧带损伤比较少见,在膝伸直时,在侧关节囊,肌肉紧张可保护韧带,故不易遭受损伤;而在膝屈曲时,由于外侧副韧带松弛,亦不易遭受损伤,除非强度暴力作用于膝关节内侧或小腿强度内收,方能引起外侧副韧带损伤。

3.临床表现与诊断

有小腿过度外展或内收受伤史,局部有疼痛,肿胀,瘀斑及压痛,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多在股骨内上髁处,个别在胫骨内髁的下缘,外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在腓骨小头或股骨外上髁处。

分离试验:病人仰卧,患侧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另手手掌叮住股骨远端外侧,使小腿外展,如膝部内侧剧痛,或内侧关节间隙有分离者,表明内侧副韧带损伤,检查外侧副韧带时,施加的力量方向与此相反,合并半月软骨损伤者,可有关节血肿,浮髌试验阳性。

X光线检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检查内侧副韧带时,将枕头置于两小腿之间,用绷带将两膝靠拢缠紧,使两小腿外展,同时摄双膝关节正位X线片,观察患膝外侧关节关节间隙是否加宽,正常股骨髁面的水平线与胫骨平台的水平线互相平行。若两线的夹角在o以内,提示侧副韧带松弛;——10o提示韧带扭伤;10--1o为韧带部分撕裂;1o以上为韧带完全断裂,夹角明显增大者可能同时还有前交叉韧带断裂。

.治疗

胫侧副韧带起点损伤可直接固定,方法同上,保守治疗

中部损伤:先保守治疗,不行再手术

止点损伤:(与鹅足相连)手术治疗

(一)部分撕裂可用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10——20o屈曲位3—周,石膏干固后,即可开始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二)完全断裂内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稳定极其重要,必须修补完善,方能保证关节稳定和功能恢复,应尽早做修补韧带手术,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者,由于股二头肌和客胫束的保护,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故应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可采用前后石膏托固定,6周后开始练习活动。

(一)合并半月软骨损伤或交叉韧带断裂须先切除半月软骨或先缝合交叉韧带,然后缝合修补断裂的韧带。

一)腓侧副韧带伤

1.病因:过度内翻

2.临床表现与诊断

A肿胀不明显

B疼痛

C诊断方法:同上,腓骨小头上有一硬条,两边空洞感

3.治疗同上

二)胫侧副韧带伤

1.特点

A胫侧副韧带与内侧关节囊融合,并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故胫侧韧带损伤,关节囊、半月板都易损伤

B胫侧副韧带呈三角扇形

2.病因:过度外翻

3.临床表现与诊断:

A肿胀:整个关节肿,内外膝眼消失

B疼痛

C诊断方法同上

第四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1.解剖概要

膝关节交叉韧带有前后两条,互相交叉呈“X”形,前交叉韧带自股骨外髁内侧面向前下内侧,至胫靓髁间隆起前的髁间前窝,有限制胫骨向前移位的作用,后交叉韧带自股骨内髁外侧面向后下并稍外侧,至胫骨髁间隆起后的髁间后窝,有限期胫骨向后移位的作用,交叉韧带还和半月软骨协同控制和导向膝关节屈伸时的轻度螺旋形活动。

2.病因

暴力直接作用于胫骨上端的后方,迫使胫骨前移,可造成前交叉韧带损伤,在股骨或胫骨附着处发生撕脱,但以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为多见,有时在韧带中部发生断裂,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少见,常合并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软骨损伤。

在膝关节半屈位,暴力直接作用于胫骨上端的前方,迫使胫骨后移,可造成后交叉韧带损伤,可将胫骨附着处骨片撕脱,或股骨附着处韧带撕断,国窝部常出现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病人自觉受伤时关节内有思裂感,伤后关节立即松驰失去稳定,同时关节内积血,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抽屉试验阳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时,胫骨能向前移动,若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胫骨向前活动的幅度更大,后交叉韧带损伤时,胫骨能向后移动,X线片可显示撕脱骨折及其移位情况。

3.治疗

(1)前交叉韧带断裂新鲜的前交叉科韧带断裂,应争取早期手术缝合,以恢复韧带原有的功能,胫骨附着处撕脱者,可用股骨外髁钻孔缝合法.韧带中部断裂者,可施行对端缝合,胫骨髁间隆起撕脱骨折者,若移位轻微,可用管形石膏固定膝关节于伸直拉6—8周;若骨折后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则应进行手术治疗,骨折块大者可用螺丝钉固定,骨折块小或单纯韧带撕脱者,可用胫骨内髁钻孔缝合法;合并半月软骨破裂者,应先将其切除再固定骨折。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现在的韧带重建术尚不能使断裂的腱带恢复其原有功能,若关节稳定受累不严重,可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以协助恢复关节的稳定,若关节稳定严重受累,可用阔筋膜管型重建前交叉韧带。

功能锻炼可重点训练股后肌群肌力,代偿前交叉韧带的作用。

(2)后交叉韧带断裂附着处的撕脱骨折移位较多者,可行手术缝合;手术原则同前交叉韧带,但技术上比较困难;无移位者,可将血肿抽尽,用管形石膏固定膝关节于1o屈曲位6周,早期开始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三)前交叉韧带伤

1.特点:有限制胫骨前移、膝外翻和胫骨自旋的作用

2.病因:胫骨前移,膝外翻,胫骨扭转

3.临床表现:肿胀,无疼痛

.诊断:ADT,LACHMANTEST,垂腿ADT

.治疗:

A保守治疗方法:固定,加强肌肉锻炼

B手术

四)后交叉韧带伤

1.病因:胫骨后移,膝关节过伸

2.临床表现:不明显

3.诊断:PDT,垂腿PDT,胫骨塌陷征,X线(胫骨后方有小小的骨折,为后十字韧带撕脱的骨片)

.治疗:一般步骤:固定—加强股四头肌力量,一般不用手术

第五节踝关节韧带损伤1.解剖概要

内踝:三角韧带—限制外翻

外踝:跟腓韧带、距腓前后韧带—限制内翻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所构成,如在外踝尖端上方2.cm处黄行画一线即踝关节即位于此线上,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胫骨下端后缘也稍向下突称为后踝,腓骨下端突出部称为外踝。此三踝构成踝穴,距骨位于踝穴,踝关节背屈时,距骨体前部进入踝穴,关节稳固,不能做收、展活动;但在跖屈时,距骨体后部进入踝穴,关节较松动,可做收,展活动,因此,踢关节易在石屈位发生扭伤,踝穴对踝关节的稳定甚为重要,因此内,外踝或后踝骨折时,应使骨折片完全复位,才能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关节囊附着于关节软骨边缘,前后侧较松弛,以利踝关节伸屈活动,踝关节两侧有坚强的内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分浅,深两层,均起自内踝,浅部又称跟腱韧带,止于载距突的上部。深层呈三角形,尖朝上,基底朝下,止于距骨及体的非关节部。

外侧韧带分为3束,即跟腓韧带及距腓前后韧带。此3束不如三角韧带坚强,由于踝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内踝高外踝低,且持重多靠外踝,故极易造成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2.病因与分类

当行走或下台阶不慎时,足处于跖屈内翻,外侧副韧带过度牵拉,极易造成损伤,严重者可并发骨折或骨折脱位。

3.临床表现与诊断

有明显外翻伤史,跛行,

肿胀,急性期有瘀斑,

疼痛,压痛,

功能障碍(视诊症状明显)

踝外翻痛,外侧副韧带损伤时,足内翻将加重疼痛,完全撕裂时内翻角度增加,

侧方挤压试验

X线:内翻位可见外侧关节间隙增宽,有无撕脱骨折,伴有骨折时,外踝骨突有明显压痛。

.治疗

踝关节中立位固定,保守治疗同上。侧方挤压试验阴性,踝关节外翻固定加保守治疗;若阳性,先将嵌入软组织取出,再进行治疗(直接取出;把踝关节反复内外翻,尽量使断端滑出,但可能出不来或嵌入更深)。

临床上以外侧副韧带的扭伤和撕裂为多见,对急性损伤,可作冷敷,外敷消肿活血化瘀药物,损伤较重者,可用0.%普鲁卡因—10ml局部封闭后,以宽胶布固定于足轻度外展位,合并有骨折脱位者,则于手法复位后用短腿石膏固定,反复扭伤者,可穿包帮鞋,跟外侧加高1—1.cm,保持足处于外翻位,防止足内翻。

赞赏









































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愈
早期如何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by/93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