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竞技体育中的自毁模式校园小事
2024/9/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据日媒报道,日本花样滑冰联盟29日宣布,羽生结弦将不参加12月6日---8日在温哥华举行的花滑大奖赛总决赛。此前,羽生结弦在俄罗斯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右脚脚踝受伤。经检查,诊断结果为右脚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右腓骨肌腱部损伤。据了解,羽生结弦需要三周时间的绝对安静治疗,再加上康复治疗,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治疗时间。这并不是羽生结弦第一次受伤。年中国杯花样滑冰大奖赛期间,羽生结弦在赛前练习时与中国运动员闫涵相撞,两人双双摔倒在冰场上,羽生结弦头部血流不止,血染冰场。两人在冰面上躺了许久,直到被抬出冰场。当时他已处于休克的状态,人们都认为他会退出比赛。没有想到的是,半小时之后,羽生结弦和闫涵双双站在冰场上,坚持比赛。当时羽生结弦头部缠绕的纱布,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斑斑血迹。受伤后的羽生结弦在场上显得力不从心,先后五次摔倒,但仍然一次次地爬起来继续比赛。运动员因伤退赛引起公众注意,莫过于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跟腱损伤退赛。在08年之前刘翔已经陆陆续续伤停了好些时间,而且比赛前一些时间的节目里,教练面对采访所透露出的状况就是:还在恢复阶段。如果强行参赛,目前的伤势势必会影响到他将来的运动生涯,甚至是日常生活。最终因伤病过重而选择退赛的刘翔受到了网上的一片责骂。那么,运动员到底该不该进行“自我毁灭”式的训练和比赛呢?理性对待对于羽生结弦退赛一事,很多人表示很遗憾,觉得即将到手的五连冠就这样被他自己放走了。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他这么做是为自己的比赛负责。在小新看来:羽生结弦称霸花滑近8年,从未停滞不前,永远在进步,不断地超越自己,他不会遗憾没有拿到这次冠军,他只会遗憾没能在比赛中展示给大家更好的自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会这样理性的来面对自己的伤病和对未来的抉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时又有着强大的自制力。张国伟,是我国第一个在亚洲获得米和米冠军的人,也是我国突破米29分钟大关、米14分钟和米8分钟大关的马拉松第一人。先后参加过全国和国际比赛50多次,刷新并保持我国米、米、米纪录18次,夺得亚洲冠军10次,亚运会冠军2次,全国冠军41次,创造了国内长跑十年不败的佳绩。在年北京亚运会上,张国伟在比赛中不幸跟腱断裂,随后在北京三院做了手术,之后坚持比赛,却再也没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渐渐地淡出了中国田坛。大势所趋其实运动员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现代体育竞技比赛越来越激烈,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思想、训练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一味追求训练量积累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竞技体育了。冠军只有一个,各国运动员都在采用大运动量,长周期,高强度的训练方法,如果不采用这种训练方式把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一次次推向个人的极限,那么将无缘冠军。在这种训练强度下,运动员过度训练,甚至受伤是在所难免的。受伤后,运动员是否应该继续进行“自我毁灭”式的比赛和训练呢?对此,小新采访了教练员和运动员。“我觉得运动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特别是一些单项的选手,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到了这个阶段,教练只是辅助的作用,自己了解自己,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发挥最大的身体机能潜力,才是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冠军固然重要,但是和自己身体健康相比较,一味的追求几连冠,而没有了健康的身体,这本来也就是和体育的真正本质是相违背的。当下信息化的社会,运动员暴露在聚光灯下,有着来自观众、媒体、舆论、自我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教练员在身体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心理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除了体能素质、运动技术、比赛战术之外在赛场上与对手抗衡决定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采访来源:江苏省盐城市体育运动学校高级篮球教练员于长梅)“所以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和教练反馈自己的身体情况,教练根据你自身的情况及时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既能保持运动员正常的训练活动,也不会耽误伤病的恢复情况。同时正确认识比赛的输赢、正确看待伤病与比赛之间的矛盾,应该是当今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应该正视和重视的问题。如果是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住的伤痛会坚持训练,尽量跟上队伍的步伐,竞技体育小“进”则“退”。我觉得“自我毁灭”应该是训练中的一些自己已经不能承受的伤病、隐瞒教练、以低效率的训练状态来应对技术训练;或者是比赛中突然受伤、旧伤复发,在看到比赛场上的情况不太乐观时,依旧要坚持上场继续比赛的情况吧。职业运动员有一个好的身体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继续你的职业生涯,才能提高、拿成绩。如果因为某一场比赛,不顾自己的的伤病,那可能会毁掉你整个运动生涯,真的是得不偿失。”(采访来源:江苏女排一队队员柏洁)我们学校也有数名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分别在田径、排球、足球和篮球这几个领域。他们每天下午都会有3至4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项目训练和体能训练,每周休息一天。常常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比赛。对于“自我毁灭”式的训练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自我毁灭”式的训练就是在受伤、生病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或者是在身体正常状态情况下进行超负荷的运动;没有学会正确的运动方式就直接进一步的训练。这会导致有很多运动员有一些不是很严重,但还是会困扰自己的伤病。很多高水平运动员都会有这样的疲劳伤和陈旧伤。中国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年纪很轻就退役了,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伤病的困扰,从长远的角度看,没有恢复完全就进行大强度训练,不仅效果不够好,恢复不到以前的状态,而且很容易再次受伤。”(采访来源:南京大学校运动队队员)小新认为,“自我毁灭”式的训练和比赛,无论是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还是就奥林匹克精神而言,都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先生所提倡的体育,是“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躯体”,是“防病患于未然”,他在《体育颂》中说:“我们所说的勇气,不是冒险家押上全部赌注似的蛮干,而是经过慎重的深思熟虑。”运动员到底该不该进行“自我毁灭”式的训练和比赛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南京大学新记者NJUXJZ文字
李烨魏紫晶图片
部分来源于网络美编
戴画雨责编
纪虎威彭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