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痉挛型脑瘫拮抗肌刺激法
2020-10-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儿痉挛型脑瘫拮抗肌刺激法
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穴位点压及用较大力度按摩,缓解痉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建立效果更好。
我们对痉挛型脑瘫,已显示出某组肌肉痉挛的,在功能训练基础上,尽早用点穴、按摩刺激拮抗肌。如手握拳发紧时点压手三里穴、叩击手背伸肌肌腱、用较大力度按揉刺激前臂伸肌;屈肘时刺激肱三头肌;屈肩时点压肩井穴、肩髃穴,用较大力度按揉三角肌、岗上肌;下肢剪刀样发紧或剪刀步时点压环跳穴、风市穴,用较大力度按揉臀肌、大腿外侧肌;尖足或肌性足外翻时点压足三里穴,用较大力度按揉小腿前群肌;肌性足内翻时点压阳陵泉穴,用较大力度按揉小腿外侧肌;腘绳肌痉挛主要刺激股四头肌等。此等方法早期应用效果尤佳,当脑瘫某一肌群痉挛刚出现1-2个月内,在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点穴、按摩拮抗肌,多数1-2个月即可基本纠正痉挛,对较重病例或开始较晚的也可使痉挛明显减轻,优于仅常规功能训练、不加拮抗肌刺激的对照。临床还观察到,对痉挛肌按压过重或针刺常可加重痉挛。
我们分析,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穴位点压及用较大力度按摩,获得更好疗效的主要机理可能是:支配拮抗肌群脑的损伤比支配痉挛肌群脑的损伤相对为重,临床拮抗肌是主要的瘫痪肌,痉挛为失衡释放。蒋天裕等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检测参与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的脑区,观察到踝关节运动能引起多个脑区的兴奋或抑制,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运动引起的大脑反应不同,背屈运动在中央前回第一躯体运动区反应强烈,跖屈运动脑区的兴奋部位较多。作者分析,基于此原因脑损伤发生后踝关节背屈更易受损,踝关节跖屈痉挛可能是“功能释放”,很多偏瘫患者出现踝关节背屈障碍和跟腱挛缩,可能与大脑对两种运动的控制不同有关。我们支持此观点,并分析痉挛型脑瘫出现尖足与脑卒中踝关节跖屈痉挛是共同的发病基础;脑瘫其他部位肌痉挛也为类似机理,与痉挛肌相对应的拮抗肌就是主要瘫痪肌;肌张力明显低下的脑瘫常是重症,多组肌肉均为瘫痪肌,除功能训练外,点穴、按摩应针对多组肌肉。
还有学者研究观察到,刺激痉挛性脑卒中患者的腓深神经不仅可增强胫前肌肌力,也可抑制小腿后侧肌群的牵张反射。此现象亦可理解为通过刺激瘫痪肌、增强其肌力,从而减轻对应肌群的收缩释放。
实践证明康复治疗中肌肉训练,必须对收缩肌和拮抗肌同时协调地进行,特别是对容易缩短的肌肉的拮抗肌的训练。
在痉挛发生机理研究中也有脱抑制(disinhabition)理论,即认为痉挛是由于反射通路的正常抑制缺失所致,与本推理有相似之处。
对痉挛型脑瘫,不少疗法均是对痉挛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