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十二后踝骨折

2018-10-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概述

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骨折的7~44%,后踝是胫腓骨远端复合体的组成部分,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

年英国Cooper专著中详细描述了后踝骨折。

AstleyPastonCooper

(英国~)

Cooper专著(年版)

Cooper专著中后踝描述

后踝解剖与生物力学

后踝-非解剖名词,早期称Volkmann结节,现泛指胫骨远端后缘,其范围包括胫骨远端腓切迹后侧、后结节(Volkmann结节)、踝沟、内踝后丘等结构。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后结节,胫后肌腱走行于踝沟,三角韧带深层起自后丘。骨性和软组织结构维持踝关节的后侧稳定性,并防止距骨向后移位。

右踝关节后部解剖

1.胫骨远端后结节;2.踝沟;3.距腓后韧带;4.外踝;5.跟腓韧带;6.三角韧带;7.胫腓后韧带

踝关节稳定性有赖于骨性和韧带结构的完整。胫骨远端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延伸形成后踝,作用为增加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降低胫距关节压强。

踝关节屈伸活动

胫腓骨远端复合体由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骨间韧带等构成,下胫腓后韧带起自后结节,斜向外下止于外踝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加拿大Ogilvie-Harris等通过尸体标本研究证实,下胫腓后韧带维持下胫腓联合42%稳定性(浅层9%,深层33%)。

DarrellOgilvie-Harris

Ogilvie-Harris生物力学研究

Ogilvie?HarrisDJ,ReedSC,HedmanTP.Disruptionoftheanklesyndesmosis:biomechanicalstudyoftheligamentousrestraints[J].Arthroscopy,,10(5):?.

年芝加哥Raasch等研究,腓骨骨折、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后踝骨折累及胫骨远关节面>30%,出现距骨后脱位,因此腓骨和下胫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后侧稳作用重大。

WilliamG.Raasch

Raasch文献结论

RaaschWG,LarkinJJ,DraganichLF.Assessmentoftheposteriormalleolusasarestrainttoposteriorsubluxationoftheankle[J].JBJS(Am),74(8):-.

密歇根大学VictorMacko等后踝切除模型研究,发现后踝骨块缺损增加,踝关节关节面接触减小,压强增加,后期出现踝关节退变危险性也显著增加。

VictorW.Macko

Macko文献

MackoVW,MatthewsLS,ZwirkoskiP,GoldsteinSA:Thejoint-contactareaoftheankle:Thecontributionoftheposteriormalleolus.JBJS(Am);73(3):-.

合并后踝骨折类型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A3、B3和C型均伴有后踝骨折,其中A3型为后内侧骨折,B3型和C型主要为后外侧骨折。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A型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B型

踝关节骨折AO/OTA分型-C型

Lauge-Hansen分型中旋后外旋Ⅲ度、Ⅳ度、旋前外旋Ⅳ度和旋前外展Ⅱ度、Ⅲ度因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可致后踝(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踝关节后侧或后内侧骨折可由距骨外旋或对抗距骨直接撞击所致。

后踝骨折分型

日本直树原(Haraguchi)等根据胫骨远端关节面水平的CT图像显示的后踝骨折线方向,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

直树原(Haraguchi)

Haraguchi文献

HaraguchiN,HaruyamaH,TogaH,etal.Pathoanatomyofposteriormalleolarfracturesoftheankle[J].JBJS(Am),,88(5):-.

Ⅰ型,后外斜型,占67%,骨折块呈楔形,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后外角;

HaraguchiⅠ型

Ⅱ型,内侧延伸型,占19%,骨折线自胫骨远端腓切迹延伸至内踝,部分后踝骨块分可为后外和后内两部分;

HaraguchiⅡ型

HaraguchiⅡ型

(后外和后内两部分)

HaraguchiⅡ型

(后外和后内两部分)

Ⅲ型,小壳型(小片剥脱型),占14%,特点为胫骨远端后缘一个及以上小壳形骨片。

HaraguchiⅢ型

捷克Bartonícek等在CT三维重建基础上,根据骨块位置、形状、大小和胫骨腓切迹完整性等,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

JanBartoní?ek

Bartoní?ek后踝骨折分型

BartonícekJ,RammeltS,KostlivyK,etal.Anatomyandcla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tibialfragmentinanklefractures[J].ArchOrthopTraumaSurg,,(4):-.

Ⅰ型,切迹外骨折,胫骨腓切迹未受累;

Ⅱ型,后外侧骨折,骨折主要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1/4~1/3?

Ⅲ型,后踝两部分骨折,后内侧骨折线延伸至内踝后丘或丘间沟,外侧骨折块主要累及胫骨腓切迹的后1/4~1/3?

Ⅳ型,后外侧大三角形骨折,骨折线主要累及胫骨远端内后缘和腓切迹的后1/3~1/2,呈三角形。

Ⅰ~Ⅳ型发病率依次为8%、52%、28%和13%;骨折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平均比例为9%、14%、24%和29%。

另外,Ⅰ~Ⅳ型骨折,后踝骨折块的高度、宽度、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比例、腓切迹受累程度、合并距骨脱位或半脱位的例数等均有逐渐增加,矢状位重建发现所有后踝骨折,均不同程度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部分可见塌陷骨块。这一分型反应了后踝骨折的受伤机制,即从扭转应力转向轴向应力,应力逐渐增加,损伤程度逐渐加重。

治疗原则

后踝骨折治疗决策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后踝骨折CT检查,孤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可以保守治疗。

临床上常以后踝关节骨折块大小作为手术治疗的依据。一般后踝骨折块>胫骨穹窿25~33%,则行内固定治疗,依据是影响踝关节应力变化。

当部分外踝骨折复位后,后踝在下胫腓后韧带作用下可自行复位;若仍存后踝骨折块移位,则参考关节内骨折处置原则,决定是否手术固定。

另需







































白癜风品牌医院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yf/96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