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疗法和激素注射均有效治疗肩撞击征

2017-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肩峰下关节由于解剖结构原因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肩峰前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反复的撞击促使滑囊、肌腱发生损伤、退变,乃至发生肌腱断裂。

撞击征可发生于自10岁至老年人。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伤史,相当多的患者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因肩袖、滑囊反复受到损伤,组织水肿、出血、变性乃至肌腱断裂而引起症状。早期的肩袖出血、水肿与肩袖断裂的临床表现相似,易使诊断发生混淆。应当把撞击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症进行鉴别,并区分出撞击征属于哪一期,此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共同症状:肩前方慢性钝痛,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患臂上举60°~°范围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疼痛弧征仅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而且有时与撞击征并无直接关系。肩袖撕裂早期,肩的外展和外旋力量减弱,有时系因疼痛所致。以1%利多卡因10毫升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若注射前、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如注射后疼痛仅有部分缓解,且仍存在关节功能障碍,则“冻结肩”的可能性较大。本方法对非撞击征引起的肩痛症可以作出鉴别。

一项新研究显示,手工物理疗法(MPT)和激素注射(CSI)均能明显改善肩撞击综合征(SIS)患者的症状,而物理疗法比药物疗法的花费更少。

《内科学年鉴》(AnnalsofInternalMedicine)杂志的这项研究,随机将18至65岁的连续收治的单侧肩痛患者分为CSI或MPT组。

CSI组接受共3次的40mg去炎松注射,每次间隔一个月。MPT组干预包括一种联合的关节和软组织运动、手动拉伸、收缩-放松技巧,并强化肩带或胸椎、颈椎的运动。每周治疗两次,3周一个周期,并开具家庭运动处方。

1年后,两组患者的肩部疼痛和残疾指数(SPADI)都获得了50%以上的改善,两组效果相当。两组的总体变化等级(GRC)评分各提高了3分。GRC评估的是主观的生活质量变化,而3分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此外,自我报告的疼痛强度在两组中都有明显改善。

欢迎扫一扫下面







































济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怎样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yf/91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