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康复肌肉骨骼超声在康复医学的临床
2016-10-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精准康复肌肉骨骼超声在康复医学的临床
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是以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大数据的迅猛进步为基础而发展出的新型医疗模式,强调综合基因、个体、群体和环境信息,提供精准的个体化医疗。
其精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即对疾病本质正确深入的理解及对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有效实施。在康复医学领域,精准医疗意味着对患者功能障碍的产生机理理解更加透彻,严重程度评估更加客观多元,治疗方式选择依据更加充分,实施过程更加精准有效。
超声波作为常用的检查手段早已应用于临床,但因为技术原因在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应用较少。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在周围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具备了更高的分辨率,使得超声在康复医学的应用逐渐增多,为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精确的技术手段。
01超声波的作用原理
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20KHz的声波,因其超过人耳的听阈而得名。超声具有方向性好、衍射少、穿透能力强的特点。人体内不同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超声在组织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和吸收,在不同的组织交界处还会发生反射与折射,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人体组织信息,将这些信息接受和处理后形成波形、曲线、图像或频谱显示出来,就可以指导临床诊断和定位介入治疗。
为获得较好的超声图像,至少要有1%的声束被相邻组织的界面反射回来,并且允许大部分能量继续向组织深层传播。一般而言,超声波的频率越高,其超声图像分辨率也就越高,但同时穿透性也就越差。因此,为获得良好的组织穿透深度和图像分辨率,必须根据检查或治疗的部位及目的选择合适的声波频率。
02超声波与局部镇痛
康复门诊经常可见到颈肩腰腿等局部疼痛的患者,持续性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局部镇痛是指将局麻药和/或其他抗炎药物注射到疼痛局部,如腱鞘、滑囊、筋膜纤维结缔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从而达到局部镇痛消炎的目的。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局麻药和倍他米松等长效糖皮质激素。在进行局部注射操作时,如定位不准确,不仅不能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还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将药物注射至肌腱内可能导致肌腱断裂的风险。超声可实时动态对比检查疼痛部位,提供清晰的图像,了解局部损伤性质及严重程度,引导医生将药物精确注射至目的部位,镇痛的同时减少操作风险。
03超声波与肉毒毒素注射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的患者常合并有肌肉痉挛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主动运动功能康复并增加护理难度。肉毒毒素注射是临床证实行之有效的抗痉挛治疗手段,但是操作上对于某些深部肌肉如肩胛下肌的精确定位尚存在难度,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抗痉挛效果。超声波可清晰显示靶肌肉周围解剖层次,并可通过动态牵伸明确靶肌肉肌腹部位,可视化地精确引导肉毒毒素注射,实现最大程度的抗痉挛效果。
04超声波与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是指将麻醉药物注射至神经鞘内或神经走行部位,达到区域阻滞镇痛的目的。康复临床中经常可见顽固性神经性疼痛的患者需行坐骨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操作。而神经多数与动、静脉相伴走行,周边还可能毗邻重要的内脏器官,损伤这些结构可能导致大出血、气胸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往往伴有很大的操作风险。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操作,可以精确定位神经走行,显示穿刺路径,避开邻近血管及重要脏器,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5超声波与关节相关操作
关节周围及关节内结构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变,经常需要进行关节腔穿刺抽吸、注射等操作,但是对于关节突关节、指间关节等小关节的操作成功率较低。超声可清晰显示具有的良好超声对比性的骨与关节结构,同时可定量显示关节内积液的多少,增加操作的成功率。
总结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在肌肉骨骼及周围神经系统已获得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可以精确引导局部镇痛、神经阻滞、肉毒毒素注射、关节腔注射等康复医学相关操作,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操作相关风险。在精准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超声波作为一种精确的诊断和操作辅助技术,在康复医学的临床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略
《世界康复工程与器械》·6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1.刘罡先生
医院康复医学科
主治医师
2.吴毅先生
医院康复医学科
主任
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