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右腕神经瘤折磨了四年2小时,仁慈手
2020-1-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痛性神经瘤是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顽固性疼痛及高复发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今年43岁的吴女士,被右手腕处的神经瘤整整折磨了四年,每天针刺般的自发性疼痛,让她连洗碗摘菜这样的简单生活日常都难以完成,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创伤后断端长出“神经瘤”
一切缘起于四年前的那场意外。
吴女士在家不慎被玻璃划伤右手腕。虽然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但是术后还是留下了不可挽回的后遗症:虎口区及拇指背侧感觉麻木,活动时加重,雪上加霜的是,伤口愈合后又相继出现了不规律的自发性疼痛。
疼痛不仅让吴女士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更要命的是,每到入夜时分,手腕处剧烈的疼痛一阵阵袭来,时常痛得她无法入睡。一家人都被搅得寝食难安。
为了医治病痛,这些年医院跑,看了很多医生,尝试了不少止痛药和止痛针,也断断续续做了一段时间的理疗,但症状均未见缓解。
“难道要一直这样痛下去吗?”
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抱着一线希望,吴女士在家人的医院就诊。
显微镜下“绣花手术”还患者新生
接诊的手外科一病区李甲医生以“腕和手水平肌肉和肌腱损伤”将吴女士收治入院,并随即为其展开了相关检查。
吴女士的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其右腕原伤口处皮下瘢痕增生明显,桡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伴瘤样增生,这也是导致其手腕麻木疼痛的症结所在。想要彻底消除疼痛和不适必须进行手术将瘤样增生切除。
经过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入院后第三天,李甲医生为吴女士进行了神经瘤的切除手术。
术前
“准确定位才能减轻创伤。”经过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后,吴女士的腕端神经瘤得到了准确定位。李医生沿吴女士的原伤口瘢痕打开一条长约3厘米的弧形切口,并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软组织。
“这些都是粗活,里面才是见真功夫的地方。手腕部位的神经非常丰富,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患者的手部运动,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
术中,李医生的话一再被验证。神经、血管、软组织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每一刀下去都要精确把握。
显微镜下,一场堪比“绣花”的功夫活无声展开。医生聚精会神地切除桡神经瘤样增生,然后再将粘连的肌腱及周围软组织一点点分离,最后充分松解桡神经。历时2个多小时后,手术宣告成功。对于痛不欲生的吴女士来说,这2个多小时的经历,无异于一次重生。
术后
“神经瘤
不可不防的创伤并发症
医院手外科一病区医生李甲介绍,痛性神经瘤是上肢外周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并不是普通的肿瘤,更不是“癌”,它是神经被切断后,断端异常增生形成的。通常,神经纤维断裂损伤后,若断裂的两端相隔太远和(或)有纤维组织增生,或因截肢失去远端,近端新增生的轴突长不到远端的神经膜细胞索内,与增生的纤维组织绞缠在一起,形成瘤样肿块。
做个形象的比喻,神经本来像一条“电线”,被切断后断端膨大,变成了像藤上长了个西瓜。神经瘤的神经兴奋性异常活跃,因此患者会感到持续性或间断性的剧烈疼痛。由于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患者在创伤手术后都会长“神经瘤”。痛性神经瘤的治疗比较困难,一些特殊部位痛性神经瘤的处置更为棘手。常规的治疗手段有口服药物治疗、局部注射各种化学药物,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保守治疗大多效果不佳,目前针对神经瘤的治疗方式多以手术为主,术后,疼痛症状缓解较好。
专家名片
李甲
医院手外科一病区医疗组长。
毕业于徐州医学院,本科,学士学位。十余年来在创伤骨科与手足显微外科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研究方向:创伤骨科、合并血管损伤的组织缺损修复。
专业特长:创伤骨科、手足显微外科;断肢再植、再造、断掌修复等创面修复、重建,功能修复、重建,先天畸形、瘢痕,神经损伤修复。
出诊时间:星期一下午
-
文案编辑: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