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损伤与疾病康复
2018-1-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什么是康复
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并伤残者更快更好地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这里说的残疾泛指身体上的伤、病和功能的障碍,如髌骨软化造成的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的疼痛。
骨科康复包括哪些内容
骨科疾病康复:骨科疾病多会引起躯体功能障碍,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都应进行康复治疗。
骨与软组织损伤后康复:由于运动或其他原因意外发生损伤后,组织的损伤、疼痛、伤后的制动等,经过治疗后,遗留的肢体的力量和活动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就应该通过康复治疗使损伤肢体和躯干的功能尽快恢复。
骨科手术后康复:术后康复是综合协调地运用各种手段(包括功能练习、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促进术后患者身心健康,尽快、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以使患者重返社会。
简单地说,康复就是针对功能上的障碍,主要采取功能练习、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以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功能(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行走、跑动、跳跃等)是康复的直接目标,重返社会(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运动娱乐等)是康复的最终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康复治疗
疾病、损伤、手术后,身体的功能将会产生某些缺失。这其中可能有一小部分可以自行恢复。但多数功能必须依靠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与功能练习,并经过一定时间才可以有逐渐恢复或得到代偿,从而达到恢复功能重返社会的目的。
康复的效果和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密不可分的。因为康复并不是患者单纯的被动接受治疗。只有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例如肌力练习的疲劳,多次反复练习的枯燥,关节活动度练习中的疼痛,都是必须患者配合,克服困难完成练习才能取得效果的。
康复治疗过程中如何调整自身心态
摒弃“养病”的观念
“伤筋动骨一百天”,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关于“养病养伤”的俗话,但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同时还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所谓的“养”应理解为“康复”,即科学的“养”。
因为对于人的骨骼、关节、肌肉、韧带、肌腱等运动系统来说,良好的功能来自于适当的功能练习。过度的卧床静“养”只能加重伤病肢体的肌肉萎缩,造成关节粘连、压疮、深静脉血栓、静脉炎、本体感觉下降、协调性下降、肢体功能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同时由于整体的活动量减少,身体的脏器功能也衰退。
树立“早期康复”的正确观念
功能的缺失和衰退是从伤病发生后马上开始的。因此必须把握早期良好的治疗时机,在各项功能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减退时开始练习和治疗,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做到早康复、早受益。以免延误时机造成恢复周期的延长,甚至是遗留下一些不可逆的永久性功能障碍。
克服伤病后对运动的恐惧感
我们的康复方案和所进行的各项康复治疗与练习,都是经过临床长期使用证明安全有效的,正确练习并无危险性。只要在练习的过程中随时复查、及时评估功能状态、调整练习、接受专业的知道,一般就会安全的。过度的恐惧紧张只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影响功能的恢复。
克服练习中的惰性
任何功能的提高和恢复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多数功能练习较为枯燥,需要多次重复,并且长期坚持进行,才会产生并达到良好效果。抱着“立竿见影”和“等着慢慢恢复”的思想都是错误的,只会造成不良后果或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克服练习中的急躁情绪
一些康复治疗的周期很长,很多功能的恢复进程缓慢,并且需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练习,将练习生活化、习惯化才能收益终生。尤其是接受正规康复治疗及练习以前有很长时间伤病史,功能上曾经长期受限的患者,更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坚持治疗和练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