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足后跟级轮辐伤后跟腱重建中带蒂皮瓣

2016-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带蒂皮瓣选择与跟腱重建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1月—年6月收治的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5.2岁。均为摩托车致伤。软组织缺损为8.0cm×4.5cm~3.5cm×2.5cm。跟腱缺损长度为1.5~4.4cm。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2h~26d,平均4.4d。Ⅰ期重建18例,Ⅱ期重建13例。16例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跟腱止点重建术,11例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4例)+跟腱止点重建术,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止点重建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和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步态和主观症状。

结果

术后皮瓣末端部分坏死3例,跟腱部分感染1例。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踝关节背伸受限,平均背伸角度为95.4°。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踝关节背伸功能逐渐改善,18个月踝关节平均背伸角度为87.3°,所有患儿步态正常。

结论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采用带蒂皮瓣+带血运肌腱或筋膜进行跟腱修复和重建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在西部偏远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摩托车仍是常用的交通工具。部分摩托车制造简陋,缺乏足部保护装置,因此常导致足后跟轮辐伤的出现。其中,儿童是摩托车轮辐伤常见的受害者[1]。根据严重程度,足后跟轮辐伤可分为四级[2]:Ⅰ级为足后跟皮肤缺损,跟腱外露;Ⅱ级为足后跟皮肤缺损,跟腱断裂、缺损;Ⅲ级为足后跟皮肤缺损,跟腱断裂、缺损,跟骨骨折或缺损;Ⅳ级为足跟部毁损伤。其中Ⅲ级轮辐伤治疗最为困难。年1月—年6月笔者共收治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31例(证据等级:治疗性研究Ⅳ级),根据受伤时间、全身情况和不同患者轮辐伤的具体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带蒂皮瓣和跟腱重建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年龄≤12岁;符合足后跟Ⅲ级诊断标准[2]:足后跟皮肤缺损,跟腱断裂、缺损,跟骨缺损或骨折。排除标准: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条标准者。

本组共纳入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12岁,平均5.2岁。致伤原因均为摩托车后轮所致,右侧18例,左侧13例。踝关节°位(踝关节跖屈20°位)下,软组织缺损为8.0cm×4.5cm~3.5cm×2.5cm,平均19.9cm2。跟腱缺损长度为1.5~4.4cm,平均2.7cm。并发颅脑损伤1例,右肱骨髁上骨折并前臂软组织缺损1例,休克2例,创面感染3例。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2h~26d,平均4.4d。

1.2 治疗方法

1.2.1 重建手术时机:

重建手术时机的选择主要基于两点:(1)患儿全身情况是否能耐受重建手术;(2)术后创面感染的风险。如患儿存在多发伤、颅脑损伤、胸腹损伤、休克等,Ⅰ期行清创,局部包扎或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待病情稳定后Ⅱ期行重建术。如患儿受伤时间超过12h或局部已经存在感染,Ⅰ期行清创,局部感染控制后Ⅱ期行重建术。如患儿全身情况稳定,受伤时间在12h内,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急诊清创、Ⅰ期重建。

1.2.2 重建方案选择:

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的重建,需要同时完成跟腱重建和创面修复。根据跟腱缺损距离、损伤部位和跟骨结节缺损大小,采取不同的重建方案。(1)如屈膝、屈踝位跟腱不能拉伸到跟骨结节缺损处,不能进行止点重建时,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3]+跟腱止点重建术。(2)如屈膝、屈踝位跟腱能拉伸到跟骨结节缺损处,则根据软组织缺损的主要部位分为两个亚组:创面以外侧缺损为主和创面以内侧缺损为主。①创面以外侧缺损为主时,行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4,5]+跟腱止点重建术。②创面以内侧缺损为主时,行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7]或腓动脉穿支皮瓣[8]+跟腱止点重建术。应用穿支皮瓣患者术前均用手持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皮瓣大小设计在踝关节屈曲位下进行。所有皮瓣供区均行中厚层皮片打包植皮。

跟腱止点重建需要根据跟骨结节缺损情况、残留的跟腱止点和跟骨骨膜,采取两种跟腱止点重建方法:(1)纽扣法是2根肌腱线穿经跟骨和足底皮肤,在足底部打结;适用于跟骨结节缺损严重,无跟腱止点残留的患者。(2)包埋法是肌腱穿过跟骨侧方固定肌腱,再应用残留的跟腱、骨膜与跟腱近端加强缝合;适用于跟骨结节缺损较少,跟腱止点和骨膜部分残留的患者。

1.2.3 手术方法:

足后跟缺损形状各异,大多呈偏心梭型状创面,边缘不规则。根据缺损主要部位可分为两组:以外侧缺损为主和内侧缺损为主,前组25例,后组6例。急诊清创Ⅰ期重建18例,Ⅰ期清创、Ⅱ期重建13例。

跟腱不能拉伸到跟骨结节者16例,跟腱缺损2.3~4.4cm,平均缺损3.3cm;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跟腱止点重建术。跟腱能拉伸到跟骨结节者15例,跟腱缺损1.5~2.6cm,平均2.1cm。其中,以外侧软组织缺损为主11例,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7例)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4例)+跟腱止点重建;以内软组织侧缺损为主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或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止点重建术。复合腓肠肌皮瓣大小21cm×10cm~16cm×5cm,平均.7cm2。其余皮瓣大小8.0cm×4.5cm~4.0cm×2.5cm,平均24.8cm2。

跟骨结节严重缺损13例,应用纽扣法重建跟腱止点。跟骨结节、跟腱、骨膜部分残留18例,应用包埋法重建跟腱止点。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前侧长腿石膏托固定,维持踝关节跖屈、膝关节60°~90°位置。术后保温保暖,常规予以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皮瓣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反应和全身情况。术后6周更换为患肢踝前侧石膏托,维持踝关节跖屈,开始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9周拆除石膏,逐渐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12周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术后6个月完全负重,术后1年内禁止患儿参与下肢的剧烈运动。

1.4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和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步态和患者主观症状。本研究中踝关节背伸角度是指胫骨纵轴与足底纵轴前方夹角。

2 结果

术后皮瓣末端部分坏死3例,其中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例,腓动脉穿支皮瓣1例;通过换药后延期愈合。跟腱部分感染1例,再次清创后愈合。所有皮瓣供区植皮均完全成活。

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随访早期,踝关节背伸均有不同程度受限。术后6个月时踝关节平均背伸角度为95.4°,跛行步态;皮瓣外形良好,无明显臃肿。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踝关节背伸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5例术后随访18个月时,踝关节平均背伸角度为87.3°,均能行单腿提踵站立;4例存在背伸轻度受限,不影响行走,2例跑步时轻度受限。

随着随访时间增加,术后X线片显示跟骨结节缺损处逐渐变钝,骨量较原来少量增加,所有患儿距下关节未见明显异常。4例足后跟出现游离骨块(也可能是次级骨化中心),均未述明显症状。典型病例见图1,图2,图3,图4。

图1患者男,7岁,摩托车致左足后跟Ⅲ级轮辐伤,伤后18d入院,Ⅱ期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跟腱止点重建术。 A.术前左足后跟创面; B.术中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跟腱止点重建术,跟腱止点采用包埋法;C.术后6个月左小腿后面观;D.术后13个月站立位小腿后面观; E.术后13个月左小腿单腿提踵站立; F.术后30个月左足侧位X线片,跟骨结节出现游离骨块(也可能是次级骨化中心)

3 讨论

文献报道的儿童足后跟轮辐伤主要是由自行车所致,大部分不需要手术,很少残留功能障碍[9,10]。相比较而言,摩托车速度更快,动力更强,当发生轮辐伤时车轮仍有持续动力输出。因此,摩托车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常伴有跟腱缺损、跟骨骨折等,治疗难度大。本组平均年龄5.2岁,男孩较多,以右侧损伤为主,均已以往文献报道相似[11]。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31例中,有25例软组织主要缺损区域在足后跟外侧,提示摩托车足后跟轮辐伤机制更为复杂,轮辐伤发生时大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足部的内翻。

儿童足后跟轮辐伤中跟骨损伤有自身特点。本组中只有1例跟骨体部有骨折。提示儿童足后跟轮辐伤跟骨损伤大部分表现为跟骨结节缺损,而很少出现跟骨体部的骨折。这与成人足后跟轮辐伤明显不同。原因是儿童跟骨黏弹性大、脆性小[12],当轮辐伤发生时暴力更容易将跟骨结节直接切割,而很少将力量传导至体部造成骨折。本组资料显示,尽管儿童足后跟轮辐伤在跟腱缺损、跟骨损伤、软组织缺损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变异,但几乎所有患者中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均得到保留。这对足后跟重建及后期足部负重和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3.1 重建手术时机

创面Ⅰ期重建能减少手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但也增大了患者围术期的风险。对于儿童,创伤后病情变化更快,诊断更为困难,手术耐受相对较差。基于损害控制理论[13],笔者对于Ⅰ期重建的患者选择更为严格。Ⅰ期重建手术要求明确排除颅脑损伤、胸腹联合伤、多发伤和既往特殊病史。受伤到入院时间则与术后创面感染密切相关[14],是重建手术时机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对于受伤时间超过12h或已经存在创面感染的患者,均采用Ⅰ期清创、Ⅱ期重建术。本组中13例急诊Ⅰ期重建,18例Ⅰ期清创、Ⅱ期重建。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跟腱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重建方法众多。从重建次数可分为一次重建和二次重建。二次重建是初次行创面修复,等创面愈合一段时间后再行二次跟腱修复。二次重建耗时耗力、花费多,恢复时间长,且效果较差,目前已经很少应用[15]。因此,绝大数学者采用一次重建。

一次重建根据皮瓣是带蒂还是游离、肌腱是否有血供,可分为四类:(1)游离皮瓣+无血供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如:游离上臂外侧皮瓣+阔筋膜[16]、游离股薄肌皮瓣+同种异体跟腱[17];(2)游离皮瓣+带血供肌腱,如:带阔筋膜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8]、带桡侧腕屈肌腱的游离桡动脉皮瓣[19];(3)带蒂皮瓣+无血供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腱[20]、交腿腓动脉皮瓣+同种异体跟腱[21];(4)带蒂皮瓣+带血运肌腱或筋膜,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血供腓骨短肌腱[22]、腓肠筋膜皮瓣+带血管跟腱V-Y推进[23]。

方法(1)、(2)在儿童中应用困难。因为这两种方法需要专业的血管吻合技术和冗长的精细术中操作;手术时间长,儿童相关的围术期风险增加;术后患儿配合困难,皮瓣管理难度大,增加血管危象风险;血管危象时探查困难,风险增大。方法(3)的应用也存在争议。绝大部分轮辐伤污染严重,局部组织条件损伤严重,Ⅰ期移植无血供的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另外,移植的肌腱需要长时间爬行替代,可能与儿童成长不匹配。相比较而言,方法(4)更适合儿童足后跟轮辐伤的重建。

重建手术方案根据跟腱缺损大小和创面缺损部位决定,跟腱重建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跟腱不能直接拉伸到跟骨结节缺损处,行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术,同时完成跟腱止点重建和创面修复。本组结果显示,当儿童跟腱缺损2.3cm,部分患者跟腱不能拉伸到跟骨结节缺损处;当跟腱缺损2.6cm,所有患者跟腱均不能拉伸到跟骨结节缺损处,选择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术。

对于跟腱能拉伸到跟骨结节缺损处的患者,皮瓣的选择取决于足后跟软组织缺损的主要部位。当软组织缺损以内侧为主时,选择以外侧为蒂的逆行皮瓣,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腓动脉穿支皮瓣。当软组织缺损以外侧为主时,则选择以内侧为蒂的逆行皮瓣,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选择合适的皮瓣,能完成创面的良好修复。

3.3 手术注意事项

包括:(1)彻底清创。术后感染是跟腱再断裂与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24]。跟腱血液供应差,周围软组织少,抗感染能力差,所以术中需要彻底清创,去除所有坏死组织。如果不能彻底清创,或仍有感染可能,应坚决放弃Ⅰ期重建。(2)皮瓣设计。与其他部位不同,足后跟软组织缺损大小在踝关节屈伸不同角度下变化很大。如果在完全背伸位设计皮瓣,术中增加皮瓣切取面积,术后造成足后跟过于臃肿。如果在完全跖屈位设计皮瓣,则术后可能致踝关节屈曲挛缩。笔者推荐在踝关节°位置下设计皮瓣,术后皮瓣既不臃肿,又不影响踝关节背伸。(3)应用复合腓肠肌皮瓣V-Y推进术时,需保护腘动静脉、进入腓肠肌内外侧头的血管及伴行神经,重点观察血管神经,确保复合腓肠肌皮瓣向下推移后血管神经无明显张力。

综上所述,儿童足后跟Ⅲ级轮辐伤有其自身特点,应根据受伤至入院时间和全身情况决定重建手术时机,根据跟腱缺损大小和组织缺损主要部位选择相应的带蒂皮瓣,采用带蒂皮瓣+带血运肌腱或筋膜进行修复和重建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产品名:创面护理功能性敷料(商品名:立见护创液)

主要成分:维生素C(抗坏血酸)、四硼酸钠、丙二醇

剂型:液相型,低分子分散体系,可吸收生物材料

质量标准: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PH:5.4~6.0

产品注册证号:渝食药监械(准)字第号

适应症:各类外科、内分泌、烧烫伤、皮肤科等凡是与皮肤损伤有关的科室。也可以作为家庭药箱常备品。适用于创面的各个分期。

欢迎







































医学动画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
高卡赛车Alpinestars赛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by/89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