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小课堂手部肌腱损伤康复下

2016-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昨天,《手部肌腱损伤康复(上)》中,我们讲了手指屈肌腱,今天主要讲手指伸肌腱。

三、手指伸肌腱

  手部指伸肌腱共8条,通常分为两组:桡侧组和尺侧组。

桡侧组与拇指运动有关,有拇长、短伸肌腱2条;尺侧组与第2~5指的指伸运动有关,包括4条指伸肌腱,示指固有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

1指总伸肌腱与指背部结构

  指伸肌腱装置即指背腱膜,完成伸指动作。指背腱膜主要由指总伸肌腱、骨间肌肌腱、蚓状肌腱在指背构成。

  指总伸肌腱跨越掌指关节后部分纤维附于掌指关节囊背侧,大部分肌腱经掌指关节时为三束。中间束止于中节指骨底背侧,两侧束与骨间肌、蚓状肌肌腱互相结合,斜行经过近端指间关节两侧,在关节轴的背侧,向中节指骨背侧集中,组成终腱,止于末节指骨底背侧。

1、矢状束   矢状束是指伸肌腱和掌横韧带之间相连的腱膜,它构成掌指关节腱帽的近端,远端与其它构成腱帽组织相融合。矢状束功能是在掌指关节侧方控制指总伸肌腱,防止它向侧方滑脱,限制指总伸肌的移动。掌指关节过伸时,矢状束背侧部分逐渐紧张,并向近端移动;掌指关节屈曲时,矢状束掌侧部分向远端移动,而矢状束背侧与指伸肌腱一起向远端移动。2、腱帽   指伸肌腱帽位于掌指关节背侧,由指伸肌腱,骨间肌腱和蚓状肌腱共同构成三角形的膜状结构,覆盖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骨背面及两侧,呈帽状,包括横行纤维和斜行纤维。2临床特点

  手部伸肌包括指总伸肌、腕伸肌、骨间肌、蚓状肌及各肌腱在指背构成的腱膜。

指伸动作的完成并非由哪块肌肉单独收缩而为之,而是一组肌肉的协同作用。指背部肌腱是由这组协同运动的肌肉及肌腱移行构成指伸肌腱装置。

1、指伸肌腱分区

  指伸肌腱从前臂背侧到手指末节背侧,均行走于皮下,仅腕部一段肌腱位于纤维鞘和滑膜鞘内。

  根据Verdan分法,将指伸肌腱分为8个区,拇指分为5个区。其中奇数区与关节对应,偶数区与骨干对应,从远至近依次为:   远侧指间关节区(EⅠ);中节指骨区(EⅡ);近侧指间关节区(EⅢ);近节指骨区(EⅣ);掌指关节区(EⅤ);掌骨区(EⅥ);腕区(EⅦ);前臂区(EⅧ)。2、临床诊断   临床上如手指和手掌部的单条伸肌腱损伤,通常不会导致伸指功能的完全障碍,但手指区域的指伸肌腱损伤有特征性的表现。   如果指伸肌腱在止点断裂或者在远端指间关节(DIP)与近端指间关节(PIP)之间断裂,则不能主动伸直远端指间关节,出现锤状指畸形。在DIP与PIP关节之间断裂之初,因有周围的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相连,故锤状指不明显。   如果在掌指关节与近端指间关节之间因肌腱中央束断裂,侧束向掌侧滑移,故近端指间关节不能伸直,而掌指关节(MP)和远端指间关节仍能伸直。这种损伤在最初检查时常被忽略。   如果在手背伸肌扩张部(腱帽)断裂,包括侧束完全断裂,则损伤部位以下的所有关节伸展活动均丧失。如在掌指关节近侧断裂,侧束及其相连的横纤维使两个指间关节仍能伸展,而掌指关节则不能完全伸直。如只有一指的伸肌腱断裂,因联合腱的作用,患指仍能部分或完全伸直。   如拇长伸肌腱断裂,当固定掌指关节时,指间关节不能伸直。临床上拇长伸肌腱常被疏忽,主要是拇短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单独拇短伸肌不能伸拇指间关节。3指伸肌腱功能评定   1、指关节角度测量参见指屈肌腱功能评定   2、指总体主动活动〈TAM〉和总体被动活动〈TPM〉测量法总体主动活动和总体被动活动是记录关节ROM的一种方法,能了解肌腱移动〈主动〉和关节活动〈被动〉情况,它是对手指功能状态的评定,即三个关节的屈曲角度之和减去伸展受限角度之和。   TAM计算:将MP、PIP、DIP关节屈曲度数相加减去每个关节不能完成伸展的角度之和,例:MP关节屈85°且完全伸展;PIP屈°,伸15°;DIP屈、伸均65°,因此,   TAM=(85°+°+65°)-(0°+15°+0°)=°。   握拳时应评定TAM,TAM用于评定单个手指总体活动范围,应与对侧手的相同手指进行比较,它不能用于计算患指功能丧失后百分比或残损。   TPM计算方法与TAM相同,但仅评定被动活动。   肌腱修复后的功能评定要力求方法简便准确,仔细测量每一个指关节主、被动活动。   3、评定注意事项测量指关节角度时腕关节应在功能位,否则,腕关节过伸使指屈肌腱张力增加,指伸则受到影响。   正确使用角度测量器,通常是测量指关节背侧的角度,如手指肿胀关节畸形,可做指关节轴线测量。4指伸肌腱损伤术后的康复

  指伸肌腱损伤后的康复与屈肌腱类似,若处理不当会损害手的功能。

不同区域伸肌腱具有不同特征,因而治疗也不尽相同。

修复伸肌腱愈合过程中固定、松动术及控制力大小和作用的时间,受各区肌腱营养和移动距离的影响。康复治疗前治疗师应向手外科医师了解肌腱修复质量,肌腱长度变化,组织完整性,邻近组织状况及可能改变治疗方案的其他病理情况。

  伸肌腱修复术后掌侧支具使腕掌关节背伸30°~40°位,掌指关节0°位,同时用橡皮筋牵拉伸直所有指间关节。掌侧支具可以防止MP关节屈曲。

1、单纯指伸肌腱损伤后的康复   示指和小指固有伸肌腱简单损伤只需使修复部位制动,但指总伸肌腱某部分损伤一定要考虑联合腱。以中指伸肌腱损伤为例,若修复部位在指总伸肌联合腱的近端,支具使所有指处于伸展位;若修复部位在伸肌联合腱的远端,支具使邻近指(示指、环指)处于25°~30°屈曲位,患指MP关节处于0°位。这有助于减少吻合处张力,同时维持指侧副韧带的正常位置。   如果示指固有伸肌腱和指总伸肌腱同时受损,修复后,使示指伸直,在活动阶段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使中、环、小指完全屈曲,能实现两肌腱差异性滑动。当手休息和所有指伸展时,示指指总伸肌腱平行位于示指固有伸肌外侧(桡侧),示指与中指指总伸肌联合腱位于示指固有伸肌表面。随中指MP关节屈曲,示指指总伸肌联合腱牵向示指固有伸肌腱内侧(尺侧),因而使两伸肌腱产生差异性滑动。2.复杂指伸肌腱损伤后的康复   复杂指伸肌腱损伤通常是指肌腱损伤累及骨膜、伸肌支持带或相邻软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导致成纤维细胞增生、粘连和疤痕,妨碍肌腱的滑动,限制手功能恢复,是康复治疗的一个难题。   复杂指伸肌腱损伤多发生在手部Ⅴ、Ⅵ、Ⅶ区,伸肌腱损伤修复后的制动,容易引起肌腱粘连、伸肌运动障碍及关节挛缩。为了预防制动后并发症,需制订指Ⅴ、Ⅵ、Ⅶ区和拇Ⅳ、Ⅴ区伸肌腱损伤修复后控制范围的活动方案。   传统上,指伸肌腱修复术后通常采用使患手固定的方法。近年来研究证明,伸肌腱修复术后(Ⅳ~Ⅶ区)早期在控制范围内进行屈曲活动有助于瘢痕组织重新塑形,使肌腱有较大的滑行范围,也可防止肌腱粘连。   指伸肌腱在Ⅴ、Ⅵ、Ⅶ区和拇Ⅳ、Ⅴ区损伤修复术后即可使用支具,为使修复部位放松,预防伸肌腱延迟愈合,在应用支具牵引时通常腕伸40°~45°,MP和IP关节0°位。控制力作用于愈合中伸肌腱,让其在前臂背侧动力伸展支具内滑动5mm,掌侧锁定支具仅允许MP关节在预先确定的角度范围内运动。患者主动屈MP关节直至指触及掌侧挡板,然后放松手指,在动力支具弹力作用下指返回0°伸展位。患者白天每小时重复练习10次。为了减少指肿胀和预防关节粘连,在更换敷料时,应对PIP关节实施被动活动练习。   早期治疗应使腕最大伸展,MP关节0°位,被动活动每个IP关节。当指伸肌腱在不同区域损伤时,IP关节相应活动范围为Ⅴ区:45°、Ⅵ区:60°、Ⅶ区:80°。   拇长伸肌腱(EPL)动力牵伸支具使腕伸展,腕掌关节中立位,MP关节0°,IP处于0°休息位,但允许60°主动屈曲。   指间关节0°休息位能预防伸肌腱延迟愈合。控制力能影响肌腱内在愈合、代谢活动、张力及移动。MP关节运动能预防挛缩,有助于维持侧副韧带完整。这种控制关节固有屈曲方式,能促进背侧皮肤紧张,有益于静脉和淋巴回流,从而减轻水肿,增加局部营养。3、指伸肌腱损伤术后康复计划(1)Ⅰ和Ⅱ区损伤:   术后1~5周用支具固定DIP关节于伸展位,活动PIP关节,防止关节僵硬。   术后6~8周取下支具,开始DIP关节轻柔无阻力的屈曲练习,练习过后支具固定。

  术后9~12周间断卸去支具,开始轻柔握拳等功能练习,并进行感觉训练。

(2)Ⅲ和Ⅳ区损伤:   术后1~5周用支具固定PIP关节于伸展位,活动DIP关节。   术后6~8周取下支具,MP关节伸展位,无阻力屈伸PIP关节,不练习时支具固定。   术后9~10周增加主动屈伸练习,开始使用柔和动力支具以被动屈曲PIP关节。

  术后11~12周用主动和被动运动及支具等方法,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3)Ⅴ、Ⅵ和Ⅶ区损伤:   术后1~2周用支具将手制动于腕背伸30°,MP关节0°,IP关节自由   活动的位置。在支具控制范围内完成主动屈指和被动伸指练习,禁止被动屈指和   主动伸指。   术后3~5周卸去掌侧支具,嘱患者完成主动屈指练习;   术后6周去除支具,进行屈腕屈指练习和主动伸指练习,从事手指绕橡皮圈外展及橡胶泥作业。   术后7周逐渐开始抗阻力练习,为恢复工作做准备。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六院)

外二科(手足外科)

如果您的手足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请联系我们

急救-

手足外科专业:

★断肢(指)再植

★拇、手指再造

★皮瓣修复

★手足部畸形

微创专业:

★微创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病、髋关节炎各类关节病的手术治疗。









































白癫风医院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by/88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