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武汉大学运动社团和运动队成员运动
2021-12-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挂号 http://m.jpm.cn/article-95644-1.html
调查
运动
损伤
sportsinjury
传统上认为的运动损伤也可发生于未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运动损伤中急性多于慢性,急性损伤治疗不当或过早参加训练等原因可转化为慢性损伤。
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我们发现
●高校大学生中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
●高校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相关知识了解度较低
那么武汉大学学生的运动损伤和相关知识知晓度情况如何呢?我们努力联系了校内多个运动社团和运动队,共回收问卷份,其中有效问卷份,有效率为97.76%。
结果显示
●大多数人每次运动保持30分钟-2小时,且保持一定频率,以每周2-3次为主,占58.8%,几乎每天运动的也占29.8%。可以看出,学校运动社团学生保持着良好运动习惯。
然而,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曾经发生过运动损伤,并于近一年内就发生了不等次数的运动损伤,且损伤主要是在进行运动过程中发生。
●运动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下肢,其次为上肢损伤。损伤类型排在前三的分别是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浅表组织/皮肤损伤。
这些均与人体运动时的生理解剖特点相关。
人体在静止时,下肢要承受整个人体的质量,在剧烈运动时,大多数动作都需由下肢完成,下肢会承担更大的负荷,所以下肢受伤率较高。
同样,上肢在剧烈运动时也使用频繁,受伤较多。肌肉长时间运动,负担越大,越容易疲劳,疲劳的肌肉易受伤;运动中经常急停、转向,以维持平衡或达到特定动作,这样不仅使关节受力增大,也使这些重要结构频频受伤,如关节过度旋前或旋后易引发关节韧带损伤;且在运动时难免发生碰撞跌倒,就易造成浅表组织或皮肤的损伤。
发生运动损伤者损伤严重程度不一,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恢复很好的并不多,可能是由于①大部分运动损伤需要综合治疗和休息,受到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限制,很难达到痊愈效果;②学生处理急救不够及时,后期也缺少良好规范的医务监督和恢复指导。学校和社团需要尽早帮助学生进行急救处理和就医保障,以保证社团同学在运动中的身体健康。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原因有个人原因(如过度劳累,准备活动不充分等)、环境原因(如地面湿滑,他人碰撞等)、装备与器械原因(如未穿着运动鞋,器械不当等),需要从这些方面提出建议改善学生运动损伤情况。
●性别与是否发生过运动损伤及损伤次数没有关联,这与已有的文献不符,一般认为,男生更喜爱运动强度大、对抗激烈的运动,较女生更易发生运动损伤。
运动社团、运动强度、运动时长、运动频率与损伤情况之间均有影响。
首先,不同运动社团其本身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导致发生损伤的概率不一,如篮球、足球这类运动对抗激烈、技巧性高,更容易发生碰撞、疲劳导致运动损伤。其次,运动强度高、运动时间长、运动频率高更容易导致身体机能的疲劳,从而加大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性别、年级、运动频率、损伤次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对运动损伤处理知识得分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P0.)、不同运动强度(P=0.)、不同运动时长(P=0.)以及是否发生过运动损伤(P=0.)之间在处理知识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预防知识得分方面,年级、运动强度、运动时长、运动频率、是否损伤、损伤次数、损伤严重程度、预后情况对其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性别(P=0.)、专业(P=0.)在预防知识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我校运动社团学生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知识较好,绝大多数人(人,95.95%)有意愿更加全面且系统地了解有关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知识,或许需要学校为此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平台。
如果想知道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处理办法
敬请期待下一期
《
你,请收好这份运动损伤小贴士》BY徐雯奕余天美杨馨华王启文蔡晶易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