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支撑时,你有多么需要肘眼相对

2018-5-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周末遇到的一个案例,整理成文作为分享。

下午课后一个学生问我,说下犬式转到平板式的时候肩头这里会感觉“别”(四声)一下。

流瑜伽的课程里会出现比较多的体式串接、过渡的过程,所以下犬转平板的情况也会较多,她说每一次肩这里都感觉别一下,问是怎么回事。

我又让她演示了一次,还是出现了别一下的情况,请她用一根手指在肩头指示出来别的位置,她指的位置是肩峰前侧面稍靠下的地方。

肩峰(acromion),是肩胛冈延伸出的两个曲线型突起中的上方分支,与锁骨的外端头组成了肩锁关节。

所谓的正常解剖姿势,在手臂下垂放松中,手掌心是向前的,这是因为掌心向前,小臂的两块骨,桡骨和尺骨没有交错。当掌心转向后方,桡尺产生了交错,桡骨绕到了尺骨前方来,解剖上称之为小臂旋前。

掌心向前时,为小臂旋后位,手背在后方;

掌心向后时,为小臂旋前位,手背在前方。

在瑜伽体式练习中选择手掌作为支持根基时,手背在上手心在下,就是手掌压地的动作,也即解剖里所谓的小臂旋前,这时桡骨会旋到尺骨的前方来,所以斜着绕过来,在空间方位上桡骨相对尺骨就会变短,这是许多人手掌在地面,虎口不能压地的直接原因:虎口下压的力量受到了桡骨旋前能力不足的牵制。

为了让虎口压地,桡骨和尺骨远端头来到接近同一水平面,就要牵动肱骨也产生一点内旋,或解剖上称为的肩内旋。所以对一部分人来说,最开始练习,虎口压地和肩外旋/上臂外旋总是不能兼得。

我们假设肩在内旋状态下从下犬到板式。

实际平时生活中多数时候,我们的肩都处在内旋状态,比如手臂伸到前方工作,打字,看手机,握方向盘。瑜伽里又有大量的开肩动作,像是手在背后方交扣,手向后绕过背抓脚趾,玛里琪ABCD这类,别领会错了,这些动作肩/肱骨都是内旋位的。

下犬到板式,手臂产生的动作是从耳朵两侧在体前下落到与肩平齐(手臂在体侧上举是肩外展,动作发生在冠状面,在体前侧上举是肩屈,动作发生于矢状面。所以这个动作是从肩屈度到差不多落到90度),我们来看这个路程肩部发生了什么。

看下图,标出色彩的地方,是肱骨小结节。

标号3所指的是肱骨头区域前方偏内的一个骨节,叫肱骨小结节。标号2是肱骨大结节。

在解剖姿势下,肱骨小结节差不多是冲向斜前偏内,而内旋肱骨后,肱骨小结节冲向内侧,这时手臂在内旋位,肩屈度时,肱骨小结节正好走到了肩峰正下方。

如此再加上另一因素,手臂与肩在下犬和板式中承重,肱骨头与关节盂的间隙压缩,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肱骨头在关节盂中滚动,小结节肯定会擦着/蹭着/别着某种东西。她说从下犬到板式,也就是从手臂在耳朵两侧到肩正下方,也即负重状态下的肩屈到90。从板式回到下犬并无问题,所以排除掉肩屈度数增大时肱骨大结节撞击肩峰的可能。

肩屈到90别一下,那别的是谁?

肩峰与喙突之间有韧带相连,称为喙肩韧带。

肩峰、喙肩韧带与喙突三者组成了盂肱关节腔的顶壁,称为喙肩穹,肱骨头上附着的冈上肌与喙肩穹之间有肩峰下滑囊相隔,这个地带也是肩峰下撞击的主要受害区域之一。下图蓝色区域为肩峰下滑囊。

肩峰和喙突之间有一条韧带相连,肱骨在内旋位时,在肩与手臂承重而关节腔压缩的前提下,从肩屈到90,肱骨小结节就会擦着这条斜向的韧带别过去,恰好正是她用手指指的部位。

如果这个问题持续性的发生,结果会怎样?可以推测,首先韧带损伤发炎。肱骨小结节是肩胛下肌的肌腱附着点,这里经常摩擦,也可能会造成肌腱损伤。肩峰下滑囊也会成为受害者,出现损伤或积液,积液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某些组织结构的粘连,进而影响肩关节功能。

是否会严重到这种程度要看运气。

首先不论韧带还是肌腱,我们不妨统称软组织损伤,这是可以确定的发展趋向。

但这些都只是推理,一两堂课内发现了问题,实际还是可以避免问题严重下去的。

前面铺垫了这些,只是恰好借案例拓展些知识,但真正想引申出来的,并不意在解剖知识。解剖只是深入了解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工具。

她在手臂支撑中为了让虎口压地避免外侧手腕受压,而妥协了肩的打开,让肩在内旋和耸起的状态下推移躯干从下犬到板式。我双手辅助她在下犬中让肩外旋着推躯干到板式,她的肩“别一下”的感觉立马就消失了。

这个调整非常简单,而问题就在于她说:

“这样我的肘眼就不能相对了……”

What?(请读者自行脑补表情包。)

这一句话,找到了肩别一下的根本原因。

她能这样说出来,是说明她意识里已经有了“肘眼相对”这个概念扎了根。这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方法被当成了目的来教。每一次当手臂来到某种位置,老师必然要提示肘眼相对,以至于学生在意识层面形成了条件反射,意识在支配身体去完成,以为在瑜伽练习里手臂每到这个位置,必须达成的状态就是肘眼相对。

但是,肘眼相对只是一个方法,它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为不让肘超伸,顺便让虎口压地。这个目的是好的,但是瑜伽练习/教学,应该让方法成为目的吗?

更何况,肘眼相对从来都不是改善肘超伸最有效的方法,既不是正确建立手掌根基的必要因素,在肩部承重时可能又会容易影响肩部空间的打开。请看下方图。

下犬式中肘超伸与肩关节挤压

肘眼相对,创造了小臂旋前给虎口压地带去了力量。但是肱骨呢?观察当练习者在调整手臂到肘眼相对而没有肩展开意识的时候,容易造成的肩内旋,还有颈根处的肩部斜纹,在表明她的肩部没有空间,颈根在受挤压,这个来自两侧肩部的挤压力会施加给颈部所有的管道(食道、气管、血管、淋巴管),以及颈椎关节,还有三角肌中束和斜方肌中上束也会愈加紧张。可以说,得不能偿失。

周末下午这个案例,就是在“肘眼相对”的意识驱策下,在肩承重状态下,让内旋位的肱骨头在关节盂里滚动,出现了软组织摩擦的不适感。不适感也有好的一面,就是身体在发出信号,练习者应当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号。这首先会检测出,当前身体使用的方式,有无在尊重身体的安全和健康,检测出当前练习采纳的方法有无在建立身体正确的使用。

我们常说术可百变,方法是有很多的,那么多方法,自然有些可采纳,有些不可/不必采纳,同一方法可以调节好一个人的问题,换一个人可能就会致使问题更严重。

所以,方法不是适用所有人的,更不能把方法教成了目的。借用现代瑜伽之父克里什纳马查的话说:Onesizedoesnotfitall.

Yogaisnota"one-size-fits-all"practice.一种方式/体系/规格不能适用所有人,瑜伽不是这样的练习,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在外做一些老师的培训,常听到这类相似的反馈,“这个体式不是腿伸直吗,屈膝了还叫这个体式吗?”很多类似的情形,姑且让它做一个代表。

这里面暗含着一种认知:只要做那个有特定名称的体式,就得让身体摆成那种特定的形状,否则就不是在做它,或者做得不标准。

这是我们瑜伽教学的一个现状,研究很多的方法摆好体式,让身体功能服务于体式,而非是研究体式使用的方式,让体式服务于身体功能。

每当这时候,除了帮助对方就体式论体式拓展一些思维之外,我总会想起在接触瑜伽之初,参加一位老师的课程听到他说的一句话:你有多么的需要一种方法,你就有多么不需要它。之前我不能很好的理解,然而渐随着积累和思索,我也终于明了其中一些道理。从最初学习各种方法(无论这个方法是指代修习形式、知识、工具、还是思维模式),到逐步摆脱方法的禁锢,这个在瑜伽中自然成长的历程,本身就是瑜伽修习的一部分,如此,才会逐步接近瑜伽里所说的那个“解脱”,而不是落入桎梏。

不让方法变成修习的禁锢。小处说是练习体位的方法,对于体位,方法并非是练习的目的;大处说是瑜伽的修习,对于瑜伽,体位并非是修习的目的;再往更大处说呢?人生的愁苦悲喜,都是情绪所经验的对象,所历练的过程,经验愁苦悲喜本身并非人生的目的,瑜伽的修习就是在教会我们,来到垫子上/来到人生里,去正视,也去洞察,在经验过它们的过程里,学习不再沉湎、不再依附它们对于经验的禁锢,从心灵所要经验的种种对象对于心灵的包围和钳制中一点一点的解脱,还原自己真实的自由。也许从这里,那个被称之为“智慧”的东西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吧。

文/张研岩

10:50pm.6.5.

真诚分享,愿有所获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症状医院
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zz/95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