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为什么病人们都认可冲击波的疗效
2017-6-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翔宇医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被疼痛困扰的病人们!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案例:退休的老李近年来患上了肱二头肌腱炎,肩部疼痛,上举困难,生活方面有很多不便,虽做过其他治疗,但总是坚持不下来,医院有一项疼痛治疗,不用打针吃药,便将信将疑地赶了过来。“肩部确实松了许多,还能转大圈了”。
病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与腱鞘的摩擦增加,造成腱鞘滑膜层急性水肿或慢性损伤性炎症,肌腱失泽、粗糙、变脆等退行性病变,腱鞘充血、水肿、渗出,使腱鞘管壁增厚、鞘腔变窄,肌腱与腱鞘粘连,从而导致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的临床症状,称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又称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定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通过屈肘及外旋上臂,使肱骨结节间沟及其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朝向肩关节前方,采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或超声指导下定位。以触痛点为中心作为治疗点,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
剂量:按冲击能量由低到高微调,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压强2.3—2.5bar。每次治疗选定1—2个中心治疗点,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
足底筋膜炎案例:王先生今年50岁,近期老是感觉足跟疼,尤其是走路时疼痛明显,为了能得到更好的治疗,王先生特地去北京求医,被诊断为足底筋膜炎,专家告诉王先生,传统上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建议他使用冲击波治疗,一周一次,一个疗程为5次。在康复医学科,使用冲击波治疗仪治疗了一次后,王先生就感觉到了足跟轻松很多,走路也无任何疼痛感,一个疗程后,足跟痛彻底治愈。
病理: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致。最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感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足底筋膜炎是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过度训练也可导致跟骨疼痛,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这种疾病可影响所有年龄段的成人。
定位:采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或超声定位,在足跟部触摸压痛点,以压痛点为治疗点,如有2个以上痛点,则分别给予治疗。研究表明使用B超准确定位可提高治愈率。
剂量:患者取下肢伸直坐位或俯卧位,能流密度为2.0—2.4bar,每次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6次为一疗程。
网球肘案例:45岁的李先生从事会计行业,每天伏案工作,落下了多年的职业病。近期更是感到肘关节剧烈疼痛,不能写字、提重物,握拳无力,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到济南就诊被诊断为网球肘,做过一次冲击波治疗,效果明显,但因来回路途遥远非常不便,便来到我院做第二次冲击波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现在李先生肘关节无任何疼痛,活动正常,可提取重物,网球肘完全治愈,为此李先生还特地写了感谢信。
病理: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时肘关节外侧前臂伸肌起点处肌腱发炎疼痛。疼痛的产生是由于前臂伸肌重复用力引起的慢性撕拉伤造成的。患者会在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患部疼痛。网球肘是过劳性综合征的典型例子。网球、羽毛球运动员较常见,家庭主妇、砖瓦工、木工等长期反复用力做肘部活动者,也易患此病。
定位:一般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患侧肘关节屈曲,臂部旋前,触诊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及前臂激痛点并标记治疗区。
剂量:患者取坐位,按冲击能量由低到高微调,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压强为2.0—2.2bar,每次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在冲击波治疗以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治疗后疼痛得到缓解方能再次进行治疗。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是利用压缩气体产生的能量驱动手柄内的子弹体,使子弹体以脉冲式冲击方式撞击治疗头,再将脉冲声波转换为精确的弹道式冲击波,能量波进入人体组织,覆盖整个疼痛区域,利用特有的治疗模式及导子,直接作用于激痛点及其周围组织而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对网球肘、肩周炎、跟骨痛等软伤疼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ESWT可治疗足底筋膜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钙化性肩关节周围炎、假关节和股骨头坏死等。其中,前四项疾病已被国际肌肉骨骼冲击波疗法学会(ISMST)批准为标准适应证。
翔宇医疗冲击波服务团队:
左利刚:
马龙祥:
梁超:
体外冲击波
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中科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