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全麻不会把小孩打傻了吧
2017-6-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值班时来了一位小患者,3岁小男孩玩爸爸的美工刀,不小心割断两手指肌腱。患儿家长非常紧张、急切,站在一旁的外婆,眼中都含着泪花。
手术肯定要做的,但是麻醉方式该如何选择?
如果局麻,小孩子配合不好,手术不好操作,可能会影响小孩手功能恢复;如果全麻,费用会比较高一些,但是更有利于医生手术,最大程度恢复功能。
小孩的父母考虑再三,正决定要全麻手术时,外婆拉着我的白大褂问道:「医生,全麻不会把小孩打傻了吧?」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问题了。有部分家长恐惧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麻醉。
难道这些家长的身边都有过因麻醉而导致智力障碍的小孩?家长们所说的是真相吗?
过去的证据
患者的问题,就是医生所要去解答的;患者父母所担心的,也正是我们所要去探究的。
抗战时,医疗领域就有人提出:麻醉药物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的药物,它对神经是否有毒性?大概是因为那时全球都陷于战争或战后,并没有人对此问题写过报道。
直到年,在《自然》杂志有人提出:全麻药物对于正处于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动物有明显影响,会导致神经细胞广泛凋亡。
我们都知道,动物试验不能等同于人类,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有差异,神经系统发育有差异,人类在麻醉时有呼吸、循环系统方面的支持。所以科学家还是很想知道,在人类身上会发生什么?
为了寻找这份答案,科学家不可能用人类来做试验,只能进行大样本调查研究:
哥伦比亚研究人员在年至年之间《关于B超是否对胎儿有影响》的资料当中,以麻醉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在3岁前首次进行麻醉的患儿,在0岁时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评分降低。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了,43对同卵双胞胎。将3岁前接受过麻醉与未接受过麻醉的小孩在他们2岁时互相比较。该研究提示:麻醉暴露与后天认知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只是发生后天认知障碍的一种易感因素。
这,怎么结论这么不一致呀,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依然未被认可的证据
这里肯定有人能想到,3岁前就接受手术,说明该患儿本身在体质就有可能较差于未接受手术患儿。所以他们后天认知较差于未手术患儿,可能是本身体质导致的。
科学家们也想到这一点,于是对研究方案进行改进:
选取同样是做疝气或包皮环切术的患儿(这样明显减少体质方面的干扰),这群患儿当中,有的是岁前接受手术,有的是2岁前接受手术。(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岁前达到高峰期。)
结果提示:在岁前接受手术的患儿比在2岁后接受手术的患儿更易出现行为障碍。
但是这次研究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限制了比较苛刻的条件(同一种手术),导致样本量较小,只有例,得出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可靠。
20年丹麦研究人员直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2,名在出生后第一年内做了疝气修补术的患儿,与全国随机5%的人群做对照。结论提示:早期麻醉与后天行为障碍没有必然联系。
看起来似乎都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是,还是没有说明白儿童到底能不能接受全麻呀!
儿童麻醉,到底怎么做?
因为非麻醉因素难以控制、麻醉的操作过程与标准难以统一、麻醉药品每年都有更新。之前的这些研究结果,并未得到科学家的完全认可。
于是又组织了一些跨学科、多地联合的团队,制定严格、详细的纳入标准,系统收集和追踪资料,并选用全球公认的标准进行科学的评价。
目前有四个这样的大规模团队:
PANDA研究:追踪05对双胞胎,发现在3岁前接受全麻手术的儿童,在8岁和5岁两个时间点,与他/她的双胞胎兄弟/姐妹相比,智力、认知和行为没有任何差异;但文章中也指出,在重复暴露与长时间暴露亚组上需进一步研究。
GAS研究:由7个国家的28家医院共同参与,主要研究全麻与椎管内麻醉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目前还在研究中。但其发表的中期试验结果表明,婴儿期短时间内接受过七氟醚做全麻的孩子,在两岁这个时间点上,全麻组和局麻组受试者之间没有发现神经发育上的差异。
MASK研究:梅奥诊所和美国国家毒理学中心联合进行的研究。选取3岁前接受过单次或多次的麻醉暴露与无麻醉暴露的儿童相比较。其结果指出:在3岁前有2次以上麻醉史的儿童测试分数低于无麻醉史的儿童,而只有次麻醉史的儿童得分与无麻醉史儿童无差异。
SmartTots研究:是由国际麻醉研究学会和美国FDA联合启动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在年2月在FDA白癜风介绍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