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分析与查体及治疗定点

2021-3-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酒渣鼻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10/8733712.html

6月16日龙氏正骨(治脊疗法)手法复位精讲班(广州站)←点击链接查看

一、桡神经来源

C5~C8脊神经发出的神经纤维通过臂丛神经后束沿胸背神经和腋神经继续下行形成桡神经,在腋窝部位于腋动脉后方。(图3-1)

体表投影:自腋后襞下缘与臂交点处,斜过肱骨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连线为桡神经干投影。

二、桡神经走行

1.腋窝

桡神经进入上臂,走行于参与组成后方腋臂界的连续3块肌肉的浅层(由近及远):肩胛下肌、背阔肌和大圆肌。(图3-2,图3-3)随后,桡神经沿肱三头肌长头腱前方向远端走行。

2.腋窝至桡神经沟

桡神经在肱三头肌长头前方走行至手臂后不久,即进入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的裂隙,随后走行于桡神经沟(肱三头肌内、外侧头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桡神经沟)。肱深动脉与桡神经伴行于此裂隙中,共同向后外桡神经沟走行。桡神经在上臂中段三角肌附着点远端穿过外侧肌间隔。

肱三头肌内、外侧头肱骨起点(后面观),此两起点螺旋式平行发出。该螺旋起自肱骨后内侧,转向后外侧延伸至肱骨远端

3.桡神经沟至旋后肌

桡神经在桡神经沟远端穿过外侧肌间隔进入屈肌间隙(3-5)。桡神经在此部位走行表浅且固定,易于受到损伤。桡神经在屈肌间隙内由上臂中上段走行至肘前窝的过程中依次通过以下3块肌肉形成拱形结构: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图3-6)。

在上臂中段进入屈肌间隙后,桡神经走行于3个形成拱形结构的肌肉下方,此结构被称为桡管

由这些肌肉组成的拱形结构称为桡管。桡侧腕短伸肌是唯一一块由桡神经下方发出的肌肉,但随后即翻转覆盖于神经之上,此结构使得桡神经更加易于受到激惹。肱肌沿桡管走行于桡神经后内侧,肱骨外上髁在其后方(图3-7)。

在肘关节远端,桡神经走行于旋后肌深头近端,在此部位分支为骨间背神经和桡浅神经。旋后肌有一个深头和一个浅头,骨间背神经在浅头形成的口袋状结构下方走行,口袋状结构的边缘为纤维组织,被称为Frohse弓。桡浅神经在旋后肌两个浅头走行(图3-8)

4.骨间背神经

骨间背神经是纯运动神经,走行于Frohse弓的深面。桡动脉的分支桡返动脉与其一起进入Frohse弓的深面。党走行至旋后肌两个头之间时,骨间背神经于桡骨头附近向外侧走行进入前臂伸肌间隙。

自前臂伸肌间隙旋后肌两个头之间穿出后,骨间背神经即走行于指伸肌深面和拇长展肌浅层。随后其分为很多未命名的细小神经分支,一般统称为前臂马尾神经(图3-9)。骨间背神经及其分支在指伸肌下方走行时,依次支配拇长展肌、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骨间背神经在前臂远端1/3走行很深,位于骨间膜表面(后方)。

5.桡浅神经

此桡神经终末分支走行于旋后肌浅层、肱桡肌深面,走行至前臂远端1/3(图3-10)。6月15日北京和派圆针专业诊治膝关节、股骨头坏死、面瘫、颈肩腰等疼痛及疑难杂症技术研修班←点击链接查看

桡浅神经在前臂远端的走行。此桡神经终末分支经过肱桡肌与桡侧腕伸肌远端

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桡神经浅支经肱桡肌腱后缘浅出,穿深筋膜居皮下,桡神经浅支在手背分为5支,分布于手背和指背桡侧半,在腕前部上方的桡侧发出的皮支至腕前部及鱼际桡侧的手部皮肤。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定位为距桡骨茎突部的距离为8.8cm。其在前臂中1/3浅出者占83.3%,在前臂下1/3浅出者占16.7%(图3-11)

6.桡神经掌皮支

在腕前部上方分出,经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穿深筋膜至皮下,分布于鱼际根部的皮肤。

三、桡神经支配

(一)运动支配与查体

桡神经支配4组肌肉群:肱三头肌、伸腕肌群、骨间背神经浅群、骨间背神经深群(图3-12)。

桡神经支配的肌肉控制前臂、手和指的伸展,也可使前臂屈曲和旋后。

1.肱三头肌

检查时,首先让患者将上臂置于与地面水平平行的位置,以消除重力对检查结果的影响,随后,患者将肘关节半伸,检查者托住患者的肢体嘱患者伸肘对抗阻力(图3-13)。

2.伸腕肌群

所有支配肱桡肌(C5,C6)的神经分支于外上髁近端桡神经发岀。进行此肌肉查体时,嘱患者将前臂置于旋前与旋后中间位置,同时屈肘对抗阻力(图3-14)。当肱桡肌收缩时,可在肘前窝外侧观察及触摸到其隆起。

桡侧腕长伸肌(C6、C7)和桡侧腕短伸肌(C7、C8)可以同时进行检查。检查者固定患者前臂远端,嘱患者伸及外展(向桡侧弯)腕关节对抗阻力(图3-15)。当前臂旋前时,可在肱桡肌外侧及远端观察到这两块肌肉。

旋后肌(C6、C7)的功能为将前臂旋后。尽管肱二头肌也是强力的前臂旋后肌肉,但当肘关节伸直时,其旋后功能将大大下降。因此,若要单独检查旋后肌的功能,则应注意使患者肘关节伸直(图3-16)。

3.骨间背神经

(1)浅群:骨间背神经穿过旋后肌进入伸肌间隙后,通过一共同分支支配浅群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进行尺侧腕伸肌(C7、C8)査体时,检查者固定患者前臂远端,嘱患者内收(向尺侧弯曲)背伸腕关节(图3-17),可在腕部看见及触诊到尺侧腕伸肌腱。

指伸肌:指伸肌(C7、C8)使得第二至五指掌指关节背伸。进行此肌肉查体时,需保证患者被检查侧前臂及手部充分支撑于中立位,患者掌指关节对抗伸直(图3-18)。

小指伸肌:小指伸肌(C7、C8)仅作用于第五指,与指伸肌功能作用方式相似(图3-19)。此手指肌力通常较弱,查体时需要与健侧对比方能明确。6月23北京罗氏正骨治疗颈胸腰肩周关节四肢精讲班←点击链接查看

(2)深群:包括控制拇指和示指运动的拇长展肌、拇长伸肌、拇短伸肌及示指伸肌。

拇长展肌:与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作用下的拇指掌外展(即拇指垂直于掌平面)不同,拇长展肌(C7、C8)使得拇指向桡侧外展(即在掌平面内外展)。因此,在进行拇长展肌查体时,检查者应固定患者被检查侧手,嘱患者将伸直的拇指在掌平面内向远离示指方向外展(图3-20)

与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作用下的拇指掌外展(拇指垂直于掌平面)不同,拇长展肌使得拇指向桡侧外展(在掌平而内外展)。因此,在进行拇长展肌査体时,检査者应固定患者被检査侧手,嘱患者将伸直的拇指在掌平面内向远离示指方向外展。

拇长伸肌与拇短伸肌:嘱患者握拳且尺侧向下,伸展拇指远离其余各指,以此检查拇指伸展功能,拇长伸肌伸展指间关节(图3-21),而拇短伸肌伸展掌指关节(图3-22)。

示指伸肌:仅作用于示指,检查方法同指伸肌(图3-18)

(二)感觉神经支配

1.臂后侧皮神经

臂后侧皮神经是桡神经发出的第一个感觉神经分支。它自腋窝发出,与桡神经相伴于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向远端走行,并在肱三头肌外侧头和长头之间穿过筋膜进入皮下,随后在上臂后方皮下向下走行至尺骨鹰嘴,此即其感觉支配范围(图3-23)。

桡神经支配手臂后部、上臂下外侧、上臂后部、手背桡侧感觉。桡神经感觉支配区缺失可提示相应损伤部位

2.臂外侧下皮神经

臂外侧下皮神经在桡神经沟部位起自桡神经主干,向下走行至外侧肌间隔(约平臂中、下1/3交界处)时穿过筋膜走行于皮下(图3-24)。此神经支配皮朕的感觉范围包括上臂下外侧三角肌以下区域。

3.前臂后侧皮神经

前臂后侧皮神经在腋肱角,臂下外侧皮神经起点近端,由桡神经分支而来,其与桡神经共同走行于桡神经沟中,并与臂下外侧皮神经在外侧肌间隔处(约平臂中、下1/3交界处)共同穿出筋膜走行至皮下。在进入皮下后,前臂后侧皮神经由后向外走行,经过外上髁至尺骨鹰嘴外侧,其感觉支配范围是前臂后外侧(图3-25)

4.桡浅神经

桡浅神经在前臂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随后进入皮下穿入手腕背侧,支配手背外侧半皮肤感觉,以及第二指近端2/3背侧、第三指近端2/3背侧和第四指外侧半近端2/3背侧皮肤感觉、拇指外侧部分(图3-26)

四、桡神经易卡压部位及治疗定点

1.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1肋组成,其中有臂丛神经通过,治疗定点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图3-27,图3-28)。

2.胸小肌和肩胛下肌之间

有臂丛神经通过,治疗定点为胸小肌和肩胛下肌。此外,大圆肌和背阔肌也会损伤桡神经(图3-29)。

3.桡神经管起始部位

由肱三头肌的内侧头、外侧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组成,治疗定点为上臂后方中上1/3交界处(图3-30,图3-31)。

4.穿出外侧肌间隔的部位

位于三角肌止点水平,在该处桡神经常常被交叉的腱性肌腱包裹,治疗定点为肱骨外上髁上方10cm(图3-32)。

5.桡管

其内侧壁为肱肌和肱二头肌肌腱,外侧壁为肱桡肌起始,后侧壁为外上髁和桡侧腕短伸肌,治疗定点为肱骨外上髁偏内侧2~3cm(图3-33)

6.旋后肌管

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穿过旋后肌的一个肌性间隙,旋后肌在肱骨外上髁的外侧和内侧的起点形成一个弧形向远端的腱性弓(Frohse弓),这个弓可造成骨间后神经在此处卡压,治疗定点为肱骨外上髁下方2~3cm,偏内侧(图3-34,图3-35)。

7.前臂外侧中下1/3交界处

桡神经浅支在前臂外侧中下1/3交界处绕行进入手背,此处神经紧贴桡骨,易出现神经的损伤,治疗定点为腕上3~4cm(图3-36)。

注意:原因为外伤、手表、静脉穿刺、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肌腱剪刀式挤压。

桡浅神经前臂卡压当前臂反复旋前时,肱桡肌腱通常会像剪刀似地关闭此两肌腱间隙,由此可能导致自此处穿出筋膜的神经受到激惹

8.臂后侧皮神经易卡压部位

臂后侧皮神经于肱三头肌外侧头和长头之间穿过筋膜进入皮下,治疗定点在上臂后方中上1/3交界处稍偏上(图3-37)。

9.前臂后侧皮神经

前臂后侧皮神经在外侧肌间隔处穿出,治疗定点在约平臂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肌间隔(图3-38)

桡神经张力检查

检查过程: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并使肩部露出床边缘,

检查者站于被测肢体的一侧,面向患者脚的方向。检查者用大腿固定患者肩部并用一只手使其处于压低位置,另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手,使其肩外展10°、肘关节完全伸直。接着,使患者处于肩关节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弯曲的体位,然后外展患侧肩部直至神经学症状再现。

目的:评估神经张力对患者症状的影响。

阳性结果:产生熟悉的症状或患者颈部向对侧侧屈或旋转时症状或疼痛加重,而向同侧时症状或疼痛减轻。

·培训

各有关市(县、区)卫生医疗单位及个人:

七十年代初,医院成立《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以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为核心,王有刚、张德新、符史发、段俊峰为成员,组成6人研究小组,开始从事脊椎病研究;后来、总医院又抽调一部分医生加入研究团队、主要以魏征、龙层花、段俊峰为主。该法对各种颈椎、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等病症,疗效确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为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推广应用。并开始举办短期培训班、现已全国培训龙氏弟子5万余人左右,多数成为治疗一线的主力军、有的开始举办《龙氏正骨》培训班。

龙氏正骨即(脊椎病因治疗)龙氏正骨手法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学和脊椎病因理论为基础、运用独特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椎错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学严谨、定位准确、无痛安全的特点,是既治标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疗方法。

龙氏正骨治疗特点:硬手法和软手法。

龙氏正骨第一代研究带头人——龙层花教授《原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

龙氏正骨第二代研究带头人——段俊峰教授《原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

龙氏正骨手法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对各种脊髓型颈椎病、各种腰痛、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等病症,疗效确切

段俊峰

段俊峰:著名脊椎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接班人,七十年代初与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开始从事龙氏正骨手法研究40多年)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脊椎相关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脊柱诊疗协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军康复与理疗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颈肩腰腿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推拿理疗中心顾问,广州军区康复理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物力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省康复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脊柱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康复、颈腰痛杂志、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

段俊峰

段俊峰教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北京医科大学,70年代初与魏征教授、龙层花教授从事《脊椎病因治疗学即龙氏正骨推拿复位手法》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至今40余年。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课题,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微型外科”(微针介入)治疗法,擅长于治疗各种疑难性颈肩腰腿痛类疾病如各型颈椎病、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顽固性肩周炎、网球肘、狭窄性腱鞘炎、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增生性骨关节炎、跟痛症、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强直性脊柱炎等,无需开刀,疗效达国际先进水平,治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病人。

培训时间:

第85期:年6月17日—21日(16日报到)

地点:广州

培训地点:广州市凯港精品酒店

具体路线报名后短信通知

培训特点

不管你是有基础还是没有基础,咱们都可以学习。一次交费可再复训3次。专家手把手教学,现场指导练习随时纠正,现场自谢绝录音录像、发放脊椎病因治疗学书籍,内有详细记载各种治疗疾病的正骨手法,以及药方、临床案例等内容。

龙氏特点1

特色一:三步定位诊断法: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龙氏特点2

特色二:颈椎正骨四步十法:1仰头摇正法;2低头摇正法;3侧头摇正法;4俯卧摇肩法;5侧向搬正法;6挎角搬按法;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8侧卧推正法;9.牵引下正骨法;10.反向运动法。

龙氏特点3

特色三:胸椎正骨法五法:1单向冲压法;2俯卧双向分压法;3俯卧旋转分压法;4肋骨平推法;5俯卧定向捶正法。

龙氏特点4

特色四:腰椎正骨法10法:1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2双手间接分压法;3俯卧牵抖冲压法;4俯卧牵引兜肚法;5俯卧摇腿揉腰(背)法;6坐式旋转摇扳法;7侧卧摇按法;8俯卧按腰扳腿法;9抱膝滚动法;10背晃法。

1

主讲:段俊峰教授

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脊椎病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脊椎病的病因、病机

脊椎病诊疗进展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三步定位与诊断

颈椎病合征(颈椎正骨十法)

腰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腰椎正骨法十法)

胸椎综合征及正骨推拿(胸椎正骨法五法)

骨盆旋移综合征

李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zl/99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