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所需要的是康复训练而不是静养
2018-10-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过去观念是骨折后要静养,
现代观念是手术完隔天就开始复健。
到底怎么做才能尽快康复?
在中国平均每分钟有1.2个人因骨折而就诊。
多数人知道骨折后需要静养休息,却常常忽略术后复健的重要,导致骨折伤处愈合,却有肌肉无力的状况,不仅影响生活品质,也出现更多后遗症。根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健康高龄中心与生物医药科学系年所做的新研究发现,只要2周单脚不动,年轻人就会流失三分之一的肌力,老年人流失四分之一。
而研究报告也指出:人体需要花3倍的时间,透过重量训练才能重获身体不动期间失去的肌力。
目前我国的骨科治疗和骨科康复的发展很不平衡,骨科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手术的发展与国外水平相当,但病人的疗效和国外有很大差距。原因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原因就是骨科术后康复没有很好开展起来,不够重视术后康复的必要性。
骨科手术治疗往往解决了治病因素,但没有让受损害的神经导致的肢体障碍得以快速恢复,在这种情况下离不开在术后康复专科医生的指导,如何进行神经损伤的恢复和肌肉、关节功能的恢复训练。
而缺乏医疗常识的患者更是不知如何去锻炼,甚至也不敢去锻炼。
如果在外固定期间和去除外固定后,患者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康复指导,在制动期间势必造成正常关节的粘连、附近肌肉关节囊以及韧带的挛缩;如果有专业康复治疗师能够指导或协助患者活动受限的关节,则可以避免关节功能障碍。也不会发生原有关节功能受限状的加重。
手术不是结束,康复才是开始
骨科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及医学工程学的手段。其中以运动治疗为主导,主要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功能训练,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神经功能的康复治疗等。手术期康复、术后早期康复更是相当重要。
来自美国的GRS健瑞仕康复中心的物理治疗师不仅会通过体格检查、姿势评估、康复评定等帮患者解析功能障碍的原因,也会为患者制定一套康复方案,更会用精湛的技术(神经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拉伸技术、功能性训练等)帮助患者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
术后锻炼要趁早
在手术后一定要尽快进行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
一般术后第2天,患者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下床活动或做床上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胃肠功能,防止併发症,促进伤口愈合。
骨科手术、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手术以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康复锻炼有重点
1.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原则
(1)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决定训练的形式如被动训练、主动-辅助训练和主动训练。
(2)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同时确保患者处于正常的身体列线;必要时除去影响活动的衣服、夹板等固定物。
(3)治疗师选择能较好发挥治疗作用的位置。
(4)扶握将被治疗关节附近的肢体部位,以控制运动。
(5)对过度活动的关节、近期骨折的部位或麻痹的肢体等结构完整性较差的部位予以支持。
(6)施力不应超过有明显疼痛范围的极限。
(7)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在:
一、解剖平面(额面、矢状面、冠状面);
二、肌肉可拉长的范围;
三、组合模式(数个平面运动的合并);
四、功能模式等情况下进行。
(8)在进行训练中和完成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总体状况,注意生命体征、活动部分的皮温和颜色改变,以及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等变化。
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要以被动训练为主。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
外力主要来自康复治疗师、患者健肢或各种康复训练器械。被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做准备。
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尽量进行允许范围内的关节最灵活的活动度训练,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被动运动:
用以保存关节活动度,预防动作受限
》主动运动:
用以训练肌肉耐力,以期早日恢复正常活动
被动训练:
1.按病情确定运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如肩到肘,髋到膝)的顺序有利于瘫痪肌的恢复,由远端到近端(如手到肘,足到膝)的顺序有利于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回流。
2.固定肢体近端,托住肢体远端,避免替代运动。
3.动作缓慢、柔和、平稳、有节律,避免冲击性运动和暴力。
4.操作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以免损伤。
5.用于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可出现酸痛或轻微的疼痛,但可耐受;不应引起肌肉明显的反射性痉
挛或训练后持续疼痛。
主动训练:
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这种运动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1)由治疗师或患者健侧肢体通过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和滑轮等装置帮助患肢主动运动,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
(2)训练时,助力可提供平滑的运动;助力常加于运动的开始和终末,并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
(3)训练中应以患者主动用力为主,并作努力;任何时间均只给予完成动作的最小助力,以免助力替代主动用力。
临床中,不少骨折患者由于害怕疼痛,对功能康复锻炼缺乏认知,认为骨折后需要制动、静养,只要“骨头长好”,就万事大吉。殊不知,骨骼、肌肉是运动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骨折后骨骼、肌肉、神经控制功能的协调一致是人体恢复运动能力的保证。骨折后,如果长时间制动,会出现关节挛缩、僵硬、肌肉萎缩、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功能。
专家强调:
各种类型骨折,不管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关节内还是关节外、手术或是非手术,经过骨伤专科医生妥善处理后,都应该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全程的康复锻炼治疗。
术后锻炼要趁早
在手术后一定要尽快进行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一般术后第2天,患者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下床活动或做床上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胃肠功能,防止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骨科手术、尤其是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手术以后的康复,最重要的是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训练。
骨科术后的康复手段很多,复杂且专业性强,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与对象。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情况,康复手段也不一样。
所以,专家建议: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康复师或骨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
康复锻炼有重点
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要以被动训练为主。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尽量进行允许范围内的关节最大的活动度训练,切忌小范围、快节奏活动,这样不仅无助于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而且对骨折局部也有影响。
同时,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练功。
肌力训练以主动锻炼为主。
对上肢损伤来说,各种功能的康复都要以增强手的握力为核心。
除了手部和前臂肌腱损伤外,主动握力训练是最重要的。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达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关节僵硬、黏连,并可使握力恢复最好。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但在下肢骨折愈合前如果过度负重,会造成内固定物松动、锻炼、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复一定要遵循“早练功、晚负重”的原则。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一块重要肌肉,伤后和术后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萎缩、黏连。一旦黏连,很难恢复,直接影响功能康复结果。股四头肌的锻炼早期应以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运动。锻炼时,当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要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再收缩,要练到肌肉酸痛为止,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锻炼可分四阶段
据专家介绍,按骨折愈合临床过程、稳定程度,一般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伤后1周~2周
这时局部疼痛、肿胀,康复锻炼以消肿、止痛、避免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为主要目的。过度、不适当的锻炼会造成骨折移位、软组织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此期可以尝试以下康复锻炼方法——上肢:握拳、吊臂、肩关节钟摆样运动等。下肢:踝关节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锻炼。除踝部骨折外,股骨、胫腓骨骨折只能做肌肉收缩锻炼。
第二阶段:伤后3周~4周
此期经过第一阶段锻炼,患肢肿胀部分消退,骨折部疼痛减轻,肌力适当恢复。上肢可做一些主动性的关节屈伸活动,先由一个关节开始,而后几个关节协同锻炼。下肢骨折患者可适当进行踝关节、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牵引的患者可以通过整体活动,由上肢及健肢支撑身体床上移动,带动患侧的髋关节活动。
第三阶段:伤后5周~8周
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向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方向的关节活动,在患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无论是次数及活动幅度都应该加大。下肢骨折的话,这时一般牵引已经解除,在局部外固定的保护下,病人可以扶拐下地,适当负重步行。
第四阶段:伤后9周~12周
除了某些较严重的骨折外,此期固定已基本解除。除了在固定期间所控制的某一方向(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方向)有待继续锻炼恢复外,关节的其他功能已基本恢复,可以让患者进行一些肌力及耐力的训练。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轻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