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J三角韧带和腓骨肌腱损伤的治疗进
2016-1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摘自:managementofsportsinjuriesofthefootandankle.M.S.Ballal,C.J.Pearce,J.D.F.Calder.BoneJointJ.,98-B(7):-83.
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进展
三角韧带可以起到限制距骨过度旋前、外展和外旋的作用。三角韧带由浅层和深层2部分构成。三角韧带的浅层由胫弹簧韧带、胫舟韧带、胫距后浅韧带及胫跟韧带组成,深层由胫距前深韧带和胫距后深韧带组成。部分三角韧带浅层跨过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而三角韧带的深层结构可以对踝关节起到稳定的作用。如果三角韧带的深层结构和下胫腓前韧带(AITFL)分离,那么距骨的外旋和内旋活动度均会增加。如果下胫腓联合分离,距骨就会不稳,外旋的时候容易发生脱位。
单独的三角韧带浅层结构损伤一般预后良好。而累及三角韧带浅、深层结构的损伤通常会伴发其他踝关节的损伤。内踝疼痛肿胀表明可能伤及三角韧带,但是急性期的体格检查相对困难。过了急性期,就可以进行相关的临床查体,包括:重力应力试验,前抽屉试验,外旋试验以及外侧轴移实验等。同样可以行应力位X线检查,以评估内踝的松弛程度。
对于慢性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踝关节的不稳定。尤其在下楼或下山的时候,症状会加重。而且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进一步加重会出现后足的外翻畸形。如果怀疑弹簧韧带有损伤,则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查体需要评估踝关节外侧结构的情况以排除其他相关的损伤。根据一项最新的影像学研究(见图7所示)发现,MRI检查对于三角韧带浅层损伤的诊断敏感性为83.3%(45/54),特异性为93.9%(31/33);对三角韧带深层损伤的诊断敏感性为96.3%(26/27),特异性为97.9%(46/47)。
图7所示为踝关节MRI冠状面显示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后的信号改变(箭头所示)
单独的浅层或部分撕裂的三角韧带的损伤,通常可以采用非负重石膏靴固定5-7天,然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明显的三角韧带损伤可以分为3种类型。I型为三角韧带内踝起点处撕脱断裂,常常累及胫舟韧带及胫弹簧韧带,可以采用缝合锚重新固定止点;II型为三角韧带中部断裂,表现为胫舟韧带及胫弹簧韧带之间的撕裂,可以将松弛的韧带结构分为远近两瓣,远侧瓣使用缝合锚附着于内踝,用来重建三角韧带的深层结构;近侧瓣用缝合锚附着于足舟骨,用来重建三角韧带的浅层结构;III型为三角韧带足舟骨止点处撕裂,累及弹簧韧带及胫舟韧带。可以使用缝合锚直接固定至足舟骨上进行修复重建。如果修复质量较差或者仍然存在踝关节不稳,那么可以采用肌腱移植来进行修复。
Hintermann等研究报道对三角韧带进行损伤修复,平均随访4.4年后发现,术后优良率达到90%,一般情况为8%。效果较差为2%。尽管目前还没有高质量的研究证据给予支持,但是建议对于伴有三角韧带急性损伤的运动员,应该积极治疗固定,争取早日恢复功能锻炼重返体育运动。
涉及到腓骨肌腱损伤的治疗进展
腓骨长、短肌分别起自腓骨外侧,然后经踝关节上方,腓骨肌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两肌腱经过外踝后缘纤维骨性通道自上而下急转向前。纤维骨性通道主要由腓骨沟、腓骨远端后侧的纤维软骨脊以及腓骨肌上支持带构成。在外踝尖端的远端,腓骨肌腱分为滑膜腱鞘和相对固定的腓骨下支持带。腓骨长肌腱绕过腓骨结节,穿过骰骨下的骨纤维通道,止于第一跖骨基底部外侧面以及内侧楔骨,腓骨短肌腱向前止于第五跖骨基底背侧。此外,可能起源于腓骨短肌的第四腓骨肌因个体差异较大,出现率为6.6%-21.7%。
由于腓骨肌腱穿过腓骨浅沟,当足内外翻、背伸时,会引起腓骨长、短肌腱突然收缩导致腓骨肌腱松弛或不稳。同时腓骨肌上支持带破裂或从腓骨后外侧关节面撕脱,从而会导致半脱位或者肌腱脱位。解剖学研究发现外侧副韧带对腓骨上支持带产生明显的牵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发现的慢性踝关节不稳经常伴有腓骨的半脱位。腓骨肌腱的不稳定是引起腓骨短肌腱撕裂的常见原因。急性腓骨长肌腱撕裂伤很少见,多见为慢性退行性变引起的撕裂,尤其是当运动员长久不活动而突然重返体育锻炼时更易受伤。腓骨肌腱的退行性变常发生在腓骨结节后方,外踝或者骰骨的下方,因为随着活动时方向的变化,这些部位更易受到磨损而产生退行性变。
患者通常有踝关节扭伤的病史,活动时伴有踝关节不稳以及后外侧的压痛和肿胀,甚至会出现腓骨的半脱位。临床查体时可以发现伸肌支持带区域有明显触痛和肿胀,有时可伴有骨擦音。对于存在腓骨肌腱断裂和半脱位的患者,可以进行后足的被动内翻、后足跖屈位或后足抗应力外翻、足的背伸位检查,如果疼痛明显则提示可能存在以上的损伤。
X线平片检查包括:踝关节负重前后位、Mortise位和踝关节侧位的检查。Mortise位X线片发现斑点征表明存在急性腓骨肌腱脱位。超声检查对于发现肌腱断裂、腱鞘炎和半脱位也有一定的帮助,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85%。MRI检查对于腓骨短肌撕裂、腓骨长肌撕裂以及二者联合撕裂的特异性分别为80%,%和60%,并且对于周围结构的合并损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Sobel和Geppert将腓骨短肌的损伤分为4型。I型为肌腱拉伸;II型为部分肌腱分离;III型为存在1-2cm的肌腱撕裂;IV型为肌腱完全撕裂,且>2cm。如果症状较轻或者仅为腱鞘炎时建议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功能康复锻炼,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佩戴石膏靴固定等。不建议采用盲穿腱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注射部位不当引起脂肪坏死。然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鞘内注射,以缓解症状。
对于腱鞘炎或存在慢性退行性变的患者,如果发现肌腱有纵向撕裂,则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如果退行性变较为严重,无法直接修复,则可以将剩余的肌腱固定于临近完好的肌腱上面。通常固定近端3或4cm,或将远端5cm固定于外踝,以防发生腓骨撞击综合症。如果踝关节制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可以尝试进行Osperoneum切除术。一些学者报道了腓骨肌腱修复的效果。
Demetracopoulos等对腓骨肌腱修复,并进行长期的随访(平均6.5年)发现VAS平均评分从术前的39分改善为术后的10分,LEFS分级由术前的45分改善为术后的71分,并且大多数患者均可以重返体育活动。但是另一项研究显示平均随访31月后,仅有12例(总共26例)患者可以重返体育活动。采用踝关节镜技术对损伤进行修复,并平均随访21.8月,未发现复发情况。仅有1例患者需要在术后3月行内固定物的取出。
伴有半脱位的急性腓骨肌上支持带撕裂伤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慢性的腓骨肌腱不稳可以通过加深腓骨沟,并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进行治疗。也可以按照Guillo和Calder描述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修复。
对于踝关节损伤涉及后足力线的损伤需要进行仔细评估和治疗。弓形足患者通常存在腓骨肌腱和踝关节的慢性不稳等问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修复,都需要注意使用矫形支具纠正力线。
总而言之,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轻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快速康复,严重者则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早期的手术治疗,以确保患者早期恢复。矫形外科医生需要严密观察踝关节的细微损伤,并且借鉴合理的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进一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预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推荐阅读:
踝关节扭伤后外侧韧带复合体重建技术,LARS与MBG哪个好?
全面学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
BJJ: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研究报告
内踝骨折也可以这样打螺钉,顺行无头空心螺钉固定技术!
综述精选丨足踝创伤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觉得不错,请点赞!↓↓↓↓↓
教授讲专业软件工程创意与实用并行治愈艾滋病的曙光或许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