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2020-7-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对待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则是“思想重视、预防为主、及时处理、对症治疗”。一旦发生如频繁呕吐,影响患者进食或电解质不平衡;腹泻超过5次或有血性腹泻;血常规指标下降,白细胞<2×/L,血小板<50×/L;感染发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严重的脏器损害时,均应立即停药。

治疗期间定期检测,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对于重要的不良反应要有预防措施,如恶心、呕吐的防治:铂类和蒽环类引起的强烈致吐,可以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外周神经元的兴奋和迷走神经的活动而止吐。5-HT3受体拮抗剂代表性药物有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紫杉醇过敏反应的预处理:可以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H2受体拮抗剂,如地塞米松,用药前12小时及6小时口服20mg。预防顺铂的肾毒性:一般都采用水化,用药前静脉滴注等渗葡萄糖液ml,当日输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液~ml,并用氯化钾、甘露醇及速尿,保持每日尿量~0ml。注意血钾、血镁变化,必要时需纠正低血钾、低血镁。

另外,可以使用泌尿系统保护剂,如美司钠,可与尿液中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的4-羟基代谢产物发生反应,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注意在化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化疗期间和化疗后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测,出现心律失常及心动过速可给予对症治疗。在化疗中,发现漏液应立即停止注射,冷敷或温湿敷,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皮下注射10~20ml),用0.5%或1%普鲁卡因注射液封闭。

外渗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类。

(1)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主要有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地辛等、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出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2)刺激性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等。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但不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和依托泊苷等。

(3)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如氟尿嘧啶、顺铂、甲氨蝶呤等。但也应引起注意。减少抗肿瘤药物的外渗,关键要加强对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抗肿瘤药物时,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

防治措施

(1)选择一条合适的静脉,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靠近肌腱、韧带和关节。

(2)用头皮针建立静脉通路。

(3)用一次性针筒冲入8~10m0.9%氯化钠注射液,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回血情况,确认静脉回血良好。

(4)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抗肿瘤药物。

(5)缓慢注射,阻力要小。

(6)每注射1~2ml应检查有无回血。

外周静脉发生外渗的处理

(1)如果患者诉输注部位疼痛,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输液。

(2)根据需要原位保留针头。

(3)用针筒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

(4)使用相应的解毒剂。解毒剂经静脉滴注给药时,量要适当,避免局部区域压力过大;皮下局部注射解毒剂时应先拔去针头。

(5)抬高注射部位肢体48小时,并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6)必要时请外科会诊,清除坏死组织或考虑手术治疗。

(7)患者应注意休息。

(8)记录外渗液量、输注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及累及范围等。

中心静脉置管外渗的处理

(1)一旦患者感觉中心静脉置管(CVC)部位有不适、疼痛、烧灼感、肿胀,胸部不适或输液速度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输液。

(2)如果是皮下埋泵,应评估针头的位置是否合适。

(3)尽可能回抽渗出液。如果渗出是针头滑出埋泵所致,尽可能通过针头吸出渗出液;如果无法吸出,则拔除针头,从皮下抽吸残留液。

(4)给予适当的解毒剂。通过埋泵输注解毒剂时应避免液量过多引起局部压力过大,注射后应及时封泵。

(5)避免外渗部位受压。

(6)必要时拍正侧位胸片,确定渗液的原因及影响范围,并请外科会诊进行手术处理。

(7)记录外渗液量、输液部位、药物浓度、患者症状及影响范围等。

局部解毒剂的应用

(1)烷化剂、顺铂、氮芥外渗的处理局部解毒剂:1/6或1/3M硫代硫酸钠。处理原则:用4~8ml10%硫代硫酸钠和6ml无菌注射用水配成1/6或1/3M溶液,外渗1mg氮芥或mg顺铂需局部注射2ml该溶液。

(2)丝裂霉素外渗的处理局部解毒剂:50%~99%(w/v)二甲基亚砜溶液。处理原则:局部注射1.5ml,每6小时1次,连用14天;局部避免覆盖,自然晾干。

(3)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的处理局部解毒剂: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处理原则:渗出部位静脉注射,周围多点皮下注射,立刻冷敷30~60分钟,然后每隔15分钟冷敷15分钟,连续1天。

(4)长春新碱、长春碱、紫杉醇外渗的处理局部解毒剂:透明质酸酶。处理原则:立刻热敷30~60分钟,然后每隔15分钟热敷15分钟,连续1天。也可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单位。

(5)依托泊苷外渗的处理局部解毒剂:透明质酸酶。处理原则:与长春碱类渗漏处理相同。立刻热敷30~60分钟,然后每隔15分钟热敷15分钟,连续1天。也可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单位。

化学性静脉炎的防治

化疗药物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常见毒性反应之一,是由刺激性和腐蚀性化疗药物直接损伤输注的静脉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炎症。长春碱类、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氮芥、丝裂霉素以及放线菌素D等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时易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内膜的损伤,产生化学性静脉炎,且易发生血栓形成。若发生但没有明显不适者可继续观察,不做特殊处理。

(1)早期(72小时内)可按药物类型不同,参照外渗处理要求进行外敷或用解毒剂等。

(2)可用1%~3%普鲁卡因或加地塞米松5~1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经受累静脉输注。

(3)72小时后仍有疼痛者,可采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在患处外涂激素类软膏、喜疗妥软膏,每天1~2次,并进行局部按摩。

(4)疼痛明显者,可用0.25%~0.5%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龙局部封闭注射。

文章摘录于《肿瘤科护士安全用药手册》

如此专业的临床指导书籍,你也值得拥有~

HELP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hl/97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