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零肆
2021-4-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第二节现代医学理论一、脊柱病因学说
有研究显示,临床上被诊断为颈椎、胸椎、腰椎病症的患者中,约1/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症好转后,其相应的脏器疾病也得到好转或痊愈。目前,通过脊柱部位推拿治疗而取得疗效的内、妇、五官科疾病已达70余种。这便是脊柱病因学说的临床基础。
由脊椎和椎间盘构成的脊柱部分是一个静力性力学系统,附着于脊柱的肌肉和韧带构成了一个动力性力学系统,为了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脊柱经常要在三维方向上做各种运动或维持特定的姿势,上述两个力学系统的协调平衡是保持其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脊柱的结构和运动状态又直接影响着椎管内的脊髓和穿行于椎间孔的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生理功能,并进而引起各种效应器官的功能变化。脊柱病因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固定假说(?xationtheory)”,即脊柱运动单位的活动度减小,属脊椎关节半脱位范畴,中医学中所描述的脊椎关节“骨错缝”与之有相似之处。造成脊椎关节被“固定”的原因主要有:①脊椎关节周围关节囊的绞索或嵌顿。②骨骼肌特别是两个相邻椎体间的肌梭发生痉挛。③局部炎症刺激。④椎间盘等组织退变引起的脊柱关节内机械感受器功能异常。
脊椎关节被“固定”后可继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和变化,与内、妇、五官科疾病有关的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躯体自主神经反射假说脊椎关节被固定,可使位于脊髓后角的Ⅳ型伤害性感受器敏感性增高,从而可以感受到疼痛阈值以下的骨骼肌异常张力刺激,神经冲动经多阶段传递可直达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引起躯体组织的反射,另一方面还影响着从损伤或邻近部位发出的自主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其中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影响交感神经和血管的功能。研究表明,哮喘、支气管炎、急性肺不张、肌肉萎缩和退变、胃酸分泌异常或胃肠不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综合征等病症的发生和发展,皆不同程度地与躯体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异常有关。
2.神经、脊髓受压假说脊椎被固定时,相邻的两个椎体位置发生改变,使1~2个相应椎间孔的体积轻度缩小,当椎间孔缩小至安全临界值时,便可继发脊神经等组织受压,并进而可能出现神经营养障碍。在有脊椎先天性变异、畸形、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的情况下,神经受压的机会会明显增加。同样,位于椎管内的脊髓组织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压迫,但与神经受压假说相比,其实验依据尚不十分充分。脊神经受压并伴发局部炎症性反应,出现根性神经痛;同时还可引起轴浆运输发生障碍,进一步加剧神经组织变性。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假说颈椎关节力学失衡、机械性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刺激反应、血管自身动力学异常等均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包括:①单侧或双侧头痛。②迷路症状,如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③前庭症状,如与颈椎旋转活动密切相关的眩晕。④视力障碍,如视力减退、视力模糊、复视、幻视、短暂性失明等。⑤发音障碍,如发音不清、发音嘶哑、口唇麻木感,甚者发音困难等。⑥精神症状,如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⑦与颈椎突然转动密切相关的猝倒。
基于上述理论假说,推拿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其治疗作用。其一,手法直接作用于脊柱周围软组织(主要是浅层软组织)的病理损害点,通过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使脊柱动力性力学系统恢复平衡。其二,利用力学杠杆原理,运用特定的手法调整脊椎关节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其正常的解剖结构得以恢复;同时,整复手法操作过程中,软组织受到一个较大的突然性的拉力作用,也有利于其(尤其是深层软组织)痉挛的解除和粘连的松解。
二、肌筋膜经线学说自从显微镜被发明以来,人类在现代医学中倾向于把事物分解的越来越细小,去研究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比如现在几乎所有的解剖教科书在阐述肌肉的功能时,都孤立地看待骨骼上的带块肌肉,而忽略了其上下之间的连接,剥夺了神经与血管的连接,脱离了临近的组织结构,这是一种“肌肉孤立论”。
由于人们一直禁锢于“肌肉孤立论”,把它当作一种“标准分析”,且简单地认为:只要将单块肌肉的功能简单叠加,就可以得出人类动作和稳定时所需要的复杂功能。而托马斯·迈尔斯(ThomasW.Myers)等人提出,尽管肌肉可以孤立运作,但它总会通过肌筋膜网对整体的连续性有功能的影响。所谓肌筋膜是指肌肉组织和伴随它的结缔组织网之间的成束而又不可分割的特性。通过解剖发现,一些纵贯于全身的结缔组织、薄膜和线条将人体的肌肉有序的连续起来,形成了有迹可循肌筋膜“经线”,这些线类似地球的经线和纬线,围绕人的身体,故曰“经线”。肌筋膜的经线是基于标准的西方解剖学的一种拉力线,其传递张力和弹力,通过包绕骨骼的肌筋膜来协助运动并提供稳定性,反映人体动态的张拉整体结构。简而言之,有效的肌筋膜经线必须有直接的纤维连接,可以传递作用力并且方向与深度保持一致。
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托马斯等人在其著作《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中总结出最常用的12条肌筋膜经线,分别是:后表线(super?cialbackline,SBL)、前表线(super?cialfrontline,SFL)、体侧线(thelateralline,LL)、左右螺旋线(spiralpeelline,SPL)、手臂线(浅背臂线、深背臂线、浅前臂线、深前臂线)、功能线(前功能线和背功能线)、前深线。
后表线: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的后表面,像一个从脚底到头顶的盔甲,可分为脚趾到膝盖,以及膝盖到额头两部分(图1-54)。当站立,膝盖伸直时,后表线成为整个肌筋膜的一条连续路。该线的所有功能都是产生伸直与过度伸直。后表线是一条在矢状面上协调姿势与动作的主要路线,一方面是限制向前屈曲的动作,另一方面,当其功能障碍时,强化和维持了过度后伸的动作。
前表线: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侧面,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部两部分(图1-55)。当髋关节处于伸展状态(站立位)时,这两部分作为一个连续的肌筋膜路线协同作用。前表线的运动功能包括:躯干和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前表线以快速反应为主,后表线以耐力为主,双方的这种互相作用可以通过一方收缩时另一方被拉长而体现出来。
体侧线: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篮纹编织状”或“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图1-56)。该线能调整身体前后的平衡和左右平衡;还能对其他表线(前表线、后表线、所有臂线、螺旋线)之间的力量进行调节。体侧线通常以协调的方式来固定躯干和下肢,防止上肢活动时身体结构变形扭曲。
螺旋线:有左右两条螺旋反向环绕身体的线(图1-57)。它从颅骨两侧穿过上背部连接到对侧肩部,然后环绕肋部到身体前面,在肚脐水平交叉回到颅骨同侧髋关节。从髋部,螺旋线以“跳绳”的方式沿大腿前外侧,越过胫骨到内侧足弓,然后通过足底向上,经下肢后外侧到坐骨,然后进入竖脊肌筋膜,最终抵达非常接近其起点的颅骨位置。该线的功能是将身体用两个螺旋环绕起来,帮助维持所有平面上的平衡,引起并调整身体的扭转和旋转,以及在离心和等长收缩时,稳定躯干和下肢以避免旋转崩溃。
图1-54后表线
图1-55前表线
图1-56体侧线
图1-57螺旋线
手臂线:四条独特的肌筋膜线(图1-58),它们起始于中轴骨,穿过肩部的四个层面,止于手臂的四个象限和手的四个“边”,即拇指、小指、手掌、与手背。除了有显著的、整齐的对称性外,其纵向连接中有更多的肌筋膜线“交叉”。肘部的扭伤可以影响到背部中段,而肩部不良姿势会产生明显的肋骨、颈部、呼吸,甚至更多功能的受限。
图1-58手臂线
功能线:从臂线开始,跨过躯干表面,延伸到对侧骨盆和下肢,也可以是从下肢延伸到骨盆,并跨越至对侧。其中,一条跨过身体的前侧,另一条跨过身体的后侧,左右两条线跨过躯干形成“X”形。第三条为同侧功能线,从肩延伸到同侧膝关节内侧。该线很少发挥调控站姿的作用,故称为功能线(图1-59)。在体育运动中,功能线主要借助对侧力量的补充而发挥稳定和平衡功能,或增加推力。
图1-59功能线
前深线:身体肌筋膜的“核心”。始于足底的深层,沿着小腿后侧上行,从膝后方到达大腿内侧。从这里开始,一条主要行于髋、骨盆及腰椎前侧;同时,另一条行于大腿后侧,向上通过骨盆底部,在腰椎两者汇合。从腰大肌——横膈交接开始,它分数支向上围绕并经过胸部的脏器,终止于脑颅和面颅的底部(图1-60)。该线对身体的支撑发挥了主要作用:提升内在弧度;稳定包括髋关节在内的下肢各段结构;从前方支撑腰椎;环绕并形成腹腔、盆腔;在呼吸活动中稳定胸腔;平衡脆弱的颈部和沉重的头部。
肌筋膜经线学说的提出是为了指引治疗师利用其原理理解研究对象结构关系中的整体模式,在评估和治疗中以简易的方式增添一个综合视诊、触诊和动作评估的观察维度,在此基础上应用按摩、整脊或正骨等传统疗法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在侧面观察站姿时,可以通过观察前后表现之间的平衡情
图1-60前深线况来大致了解身体哪些部位是需要拉长或展开的,当前表线在前面被向下拉而后表线在背侧被向上拉,使得身体前后相关结构不一致,前表线缩短,长时间就会导致颈部、呼吸或下背部的诸多问题,为纠正这些问题,首先就应解决前表线的任何缩短现象,使前后拉力维持平衡状态。再比如,运动员跟骨骨刺的形成可以用足底筋膜牵拉原理来解释。运动员在跑步或跳跃时常用足跟着地,反复牵拉足底筋膜,使筋膜持续拽扯足底筋膜的跟骨附着处。但由于筋膜不是真的附着在跟骨上,经过反复的牵拉,骨膜可能会被拉离跟骨形成一个组织与骨骼之间“帐篷”样空间。而成骨细胞在建造骨骼细胞时遵循简单的程序:填满骨膜形成的空腔。这样,当成骨细胞填满骨膜下的“帐篷时”,就产生了骨刺。
三、激痛点学说激痛点,源自英文的myofascialtriggerpoint(肌筋膜激痛点)的中文译名,也可称作触发点,它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是西方针灸疗法dryneedling(干针)的理论基础。自年由Trave.H等人首次提出“激痛点”的概念以来,激痛点常被用来描述肌肉痛性损害。它的产生常与内脏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及肌筋膜性疼痛有关。目前,已知全身肌肉中有近个激痛点。
按照医学统计,人体骨骼肌占体重的40%~50%,也是人体85%疼痛的根源。它们负责人体的所有运动,因为有如此重大的责任,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肌肉是如何遭受疲乏、撕裂、使用过度和反复损伤。而当人们被这些挥之不去的疼痛困扰时,得到的解释通常都是某种类型的“炎”,比如肌腱炎、滑囊炎、关节炎等。其实这些疼痛的直接原因通常都是与肌肉直接相关的,即激痛点。研究表明,激痛点是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见的原因。疼痛科医师发现,目前将近75%的疼痛是由激痛点引起的。激痛点引起肌肉持续紧张,进而使肌肉无力,并且增加肌肉骨骼连接处的应力,这通常导致关节附近疼痛。
关于激痛点的机制通常有以下几种学说:①“能量代谢危机学说”认为激痛点的发生常因肌肉过度使用或慢性损伤引起,肌纤维的短缩损害了局部循环,导致氧和能量缺乏,形成恶性循环,产生能量危机,形成紧张性肌纤维,多个紧张性肌纤维形成紧张性索条。②“肌梭异常电位学说”发现在激痛点处的肌电图有自主的电位活动,这种电位活动位于激痛点的很小区域内。一个激痛点可有数个这种电位活动点,而且此种电位活动无论从电性、波型以及出现的区域都区别于神经肌肉终板电位。研究者认为这么小区域的电位是由于不正常兴奋的交感神经刺激肌梭内的纤维收缩所致,这也是发生病变的原因。③“运动神经肌肉终板功能异常学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它是对肌梭异常电位学说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肌筋膜激痛点内有许多“激痛病灶小点”。每一激痛病灶小点包括感觉和运动两部分。感觉成分即“敏感小点”,而运动成分即“活动小点”。这些小点是不正常终板电位,同时伴随着高浓度钙离子,高浓度钙离子又会令肌肉收缩。肌肉这种持续收缩就会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局部血液循环的减少,进一步促使神经血管反应物质释放,这些物质既可以在激痛点产生痛觉又可以刺激乙酰胆碱的释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④“肌组织瘢痕纤维化学说”是在对严重肌肉痛症患者进行肌肉组织检查时,发现肌肉中有瘢痕组织,其后认为肌筋膜激痛点条索或硬结为瘢痕组织纤维化所造成,所以认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之受累肌肉可能有类似瘢痕组织。⑤“腧穴相关学说”主要基于激痛点与传统腧穴在解剖位置和临床主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92%激痛点和腧穴在解剖位置对应,79.5%的激痛点与腧穴在临床主治相关,76%的激痛点之牵涉痛路线与其对应腧穴所在的经络走向一致。该学说至少说明针灸在针刺腧穴治疗痛证与激痛点治疗相关。
激痛点实际上很小,其面积通常小于1cm2,属于局部的肌肉痉挛或者挛缩。在肌肉中又分为中心性激痛点和附着处激痛点。中心性一般位于肌腹肌纤维的中央,运动神经进入肌肉的地方,即运动点处;附着处激痛点主要位于肌肉与肌腱结合处,或在肌腱在骨骼的附着处。引发的原因主要包括:过度负重、直接受伤、反复持久的肌肉收缩等。这种痉挛通常不会影响整块肌肉的功能,但会妨碍肌腹中的部分肌肉纤维。触摸时能感觉到肌肉上的硬块、结节,或者局部紧张。当肌肉很小时,整块肌肉摸起来很像硬胶制成的电缆。
激痛点区别于其他肌肉疼痛的两个显著特征就是——因机械刺激而产生的牵涉痛和局部肌肉抽搐。根据是否伴有自发性疼痛,可分为活性激痛点和潜在激痛点。只有活性激痛点才能引发出症状,而潜在的激痛点可能会特征性的造成肌肉张力增加或者被动牵拉限制。大多数疗法认为疼痛区域也就是疼痛的来源,而真正的病因可能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这就是临床上大多数疗法起不到明显疗效的原因。
激痛点理论是一种新的手法镇痛理念,通过详查病史结合肌肉活动检查,寻找激痛点,然后进行肌肉拉伸、肌筋膜松解、激痛点深压按摩等治疗,从而使激痛点疼痛消失,达到镇痛的目的。与我国传统推拿学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有助于传统推拿学的发展。
四、神经体液调节学说神经体液是人体的调节系统。在生物进化中机体的组织器官进行了分化。不同的生理功能分别由不同的组织器官完成:神经执行兴奋传导功能;腺体执行分泌液体功能;肌肉执行收缩运动功能。这种分化不是绝对的。功能的特化与功能的泛化是相联系的。
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在接受多种外界刺激后,刺激信息由外周传入通路进入中枢各级有关脑部,经中枢整合调制后,通过传出途径对脏腑器官的活动和其他反应进行调节和控制。大量研究表明,推拿治疗疾病是一个生理性调整的过程,治疗时穴位配伍的作用机制中神经、体液及免疫是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刺激不同穴位,通过对神经、体液及免疫多种因素的调节,能产生协同效应。
在刺激效应的传出途径中,除神经机制外,还有体液因素的参与,即神经-体液途径。其主要环节是通过神经反射性通路引起内分泌腺功能的变化,引发相应节段内神经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释放,由此产生的激素等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对相应的脏器和组织发生影响。该效应的发挥,有赖于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完善。它是生物信息从外环境到内环境,直至在分子水平发挥效应的重要基础。
下丘脑是刺激信号发生作用的重要部位,推拿刺激信号可以激发该部位神经细胞的两种功能,即对机体的神经调节作用和内分泌调节作用,此处可以分泌多种引发生物效应的激素,通过体液传递途径使刺激对机体产生各种调节作用。
(一)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垂体根据下丘脑分泌的促垂体激素的水平分泌各类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又分别作用于体内的各种外周靶腺,控制着这些靶腺的激素分泌,这就构成了下丘脑-垂体-靶腺这一三级调控系统,此系统集中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促垂体激素称为一级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则为二级激素,靶腺分泌的各类激素则为三级激素,这种逐级的激素调节存在明显的放大效应,上一级的激素分泌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下一级激素的分泌。同时,下一级的激素又对上一级的激素分泌有着负反馈调节作用,由此形成的闭合负反馈调节回路对维持体内各激素水平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最典型的三级调节系统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系统。神经系统还可以直接调节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例如,当遇到突发状况时,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突然增强,加速分泌肾上腺素,使机体在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从而加强对外界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二)内分泌系统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与活动,具体表现为激素可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阈值和神经突触之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效率,改变对特定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例如,甲状腺激素对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影响。另外,激素可以对情感产生影响,从高层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例如,多巴胺是开心、兴奋等情绪产生的主要作用激素。
研究证明,推拿能调节病理机能状态即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以达到其“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穴位配伍推拿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免疫功能,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应,但其基础是有完整的神经-体液及免疫途径。如刺激有关穴位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等效应。而切除肾上腺、脑垂体后,可明显影响刺激效应,此类反应大都范围广泛、缓慢、持久。推拿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调整作用大多与调节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相关。
五、生物全息律学说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包含了整个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生化、遗传以及形态等全面的生物学信息,即生物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生物学特征全息对应的规律,称为生物全息律。其中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被称为全息胚(全息元),是生物全息律这一概念的基础。无论是植物的叶子或是枝条,动物的节肢或是器官都是全息胚,一切生物体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
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已有生物全息现象的影子,如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等全身的局部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某一局部的生理、病理变化往往能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情况,即通过相对独立部分的外在变化可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人体的耳、眼、舌、鼻、口五官均是功能和结构上的相对独立部分,脏象学说认为,肝在窍为目,肾在窍为耳,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脾在窍为口,五官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着五脏功能的盛衰,这都是生物全息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国外同样也有相关记录,足部全息早在16世纪中叶就由阿当姆斯和阿塔提斯医师从中国带到了欧洲,年英国耳鼻喉医师菲特兹格拉德又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反射区带图,创立了足反射疗法。年莱昂·范尼儿发表《论应用眼睛作各种疾病的诊断》,提出了机体各部分的状态可以反映在眼睛上。年法国外科医师诺吉尔经过长年研究也在《德国针术杂志》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
近代我国研究生物全息现象最著名的是山东大学生物系张颖清教授。20世纪70年代,他在人体的第二掌骨侧发现了一个微针系统(图1-61),这里的各个穴位都对应着人体的相应部位,其穴位分布规律恰像人体的缩影,通过这些穴位可以诊治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而后又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了生物体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似乎存在一种辩证关系:①生物体中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整体都有对应关系;②在化学组成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③两个相邻的相对独立部分之间呈对称相似关系;④化学组成相似程度最大的那两个端点(相同的两极)总是处于相隔最远的位置。张颖清教授认为,这种现象在生物体中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体系统的物质分布的结构、层次、属性和功能的决定因素,并于年在杂志上发表《生物全息律》一文,正式提出该理论。
图1-61第二掌骨侧微针系统
目前生物全息律学说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包括通过望色泽、形态、血管充盈、皮疹、脱屑、按触压痛、耳穴电测仪等诊断疾病的耳部全息诊法和足部全息诊法等。此外,生物全息律学说也被用来解释小儿推拿的一些作用机制。小儿推拿的特定腧穴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针灸推拿腧穴理论,不像十四经穴那样由穴位串联成经络系统,其特点是以“点、线、面”等形态不一的穴形为主,这就使得小儿推拿的作用机制难以很好地解释。而生物全息律学说将人体分为很多个全息胚,将手、足、耳、脊柱等看作全息胚,与小儿推拿理论体系的特定穴有很多相似之处,用全息观点来解释小儿推拿的诊疗原则、腧穴分布及治疗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儿推拿的机制研究,指导了小儿推拿的临床运用。
综上所述,生物全息揭示了生物体中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的对应性及惊人的相似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尽管中医典籍中没有明确提出“生物全息律”这个概念,但在大量的文献史料中却极为普遍地显现出成功应用生物全息律的痕迹。生物全息理论在中医学领域里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研究前景,对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