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师重点外科护理学之骨与关节损伤病人

2016-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11月10日

第三篇外科护理学

第四十二章骨与关节损伤病人的护理(上)

第一节骨折概述

1.病因

(1)直接暴力。

(2)间接暴力。

(3)肌肉牵拉。

(4)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和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所致的骨折。

(5)病理性骨折。

2.分类

(1)根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不完全性骨折:包括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多发生于儿童)。

2)完全性骨折。

(2)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

(3)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

2)不稳定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及粉碎性骨折等。

3.临床表现

(1)休克。

(2)发热。

(3)疼痛和压痛、肿胀和瘀斑、功能障碍。

(4)特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4.骨折的诊断

(1)X线检查:可确诊并明确骨折类型。

(2)MRI检查:脊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5.骨折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

3)重要内脏器官与周围组织损伤。

4)骨筋膜室综合征:多发生于受伤小腿和前臂,表现为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进行性加重,麻木,肤色苍白;肢体活动障碍。

(2)晚期并发症

1)关节僵硬。

2)缺血性骨坏死。

3)缺血性肌挛缩:如爪形手或爪形足等。

4)急性骨萎缩。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6)创伤性关节炎。

6.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影响因素

(1)骨折的愈合过程。

1)血肿炎症机化期:血管、肉芽组织及骨的纤维连接形成。骨折后的2~3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成骨。达到骨折的临床愈合。约需4~8周。

3)骨板形成塑形期: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约需8~12周。

(2)影响愈合的因素:足够的接触面,牢固的固定及充分的血供。

7.急救

(1)抢救生命、包扎止血、妥善固定与迅速转运。

2.防止进一步损伤和污染骨折病人外露断端一般不进行现场复位;疑有脊柱骨折病人,硬板上搬运,腰椎骨折者严禁弯腰扭腰,颈椎骨折者颈两侧用沙袋固定。

7.治疗要点: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第二节常见的四肢骨折

一、锁骨骨折

1.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瘀斑、患侧肩部下垂。

2.治疗要点:①三角巾悬吊3周。②“8”字绷带固定。

二、肱骨髁上骨折

1.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肘后凸起。骨摩擦音及反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治疗要点

(1)复位固定: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90°~60°屈曲或半屈位。

(2)持续骨牵引:牵引重量1~2kg。

3.护理重点:伤后第1周,患侧肢体避免活动。

三、桡骨远端伸直型(Colles骨折)

Colles骨折是发生在桡骨下端3cm段内的伸直型骨,多见于老年人。

1.临床表现: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手腕侧面可呈“餐叉”畸形;正面呈“枪刺样”畸形。

2.护理重点: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

四、股骨颈骨折

1.病因病理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头下骨折;经颈骨折;基底骨折。

(2)按骨折线角度分类:内收骨折;外展骨折。

2.临床表现: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短缩。

3.护理要点

(1)患肢制动时呈外展中立位。卧硬板床。正确搬运病人,搬运时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指导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踝关节和足趾屈伸旋转运动。

2)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周后可在床上坐起;3个月后可先扶双拐患肢不负重活动;6个月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3)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内,避免屈髋大于90°和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线。避免下蹲、坐矮凳、坐沙发、跪姿、盘腿、过度内收或外旋、交叉腿站立、跷二郎腿或过度弯腰拾物等动作;侧卧时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两腿间夹枕头;上楼时健肢先上,下楼时患肢先下。

五、股骨干骨折

1.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和畸形。

2.治疗要点:皮牵引用于3岁以内小儿。骨牵引用于成人股骨干骨折。

六、胫腓骨干骨折

1.病因病理:儿童胫腓骨干骨折多为青枝骨折。

2.治疗要点:矫正畸形,恢复胫骨上、下关节面的平行关系,恢复肢体长度。

七、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1.促进神经循环功能的恢复

(1)预防和纠正休克。

(2)保暖。

(3)取合适体位,促进静脉回流:休克病人取平卧位;患肢肿胀时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但若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则避免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4)加强观察。

2.减轻疼痛:局部冷敷、抬高伤肢等减轻伤肢水肿。

3.预防感染。

4.指导功能锻炼

(1)伤后1~2周:四肌肌肉的等长舒缩练习。

(2)伤后3~6周: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活动。

(3)伤后6~8周:加强患肢活动范围和肌力训练。

5.牵引术的护理

(1)保持有效牵引: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下肢牵引时,应抬高床尾15~30cm。

(2)预防感染。

(4)预防并发症

1)足下垂:腓总神经受压引起。。

2)牵引针、弓脱落。

6.石膏绷带固定术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1)骨筋膜室综合征:注意评估“5P”征: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及脉搏消失。若病人出现肢体血液循环受阻或神经受压的征象,应立即放平肢体,并通知医师全层剪开固定的石膏,严重者须拆除。

2)压疮。

3)化脓性皮炎。

4)石膏综合征:绷带缠绕不可过紧,上腹部开窗,病人少食多餐。

5)失用综合征。

第三节脊柱及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一、脊柱骨折

胸腰段脊柱(T10~12)是常见骨折之处。

1.病因病理、分类:屈曲型、过伸型、屈曲牵拉型、垂直压缩性;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2.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压痛和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

(1)X线:首选检查方法。

(2)CT、MRI。

4.急救搬运:三人平托病人,同步行动,将病人放在硬板上,严禁弯腰扭腰。

5.治疗要点:①抢救生命;②卧硬板床:单纯压缩骨折椎体压缩不超过1/3者,可仰卧于木板床。③复位固定。④腰背肌锻炼。

二、脊髓损伤

1.病因病理

(1)脊髓震荡。

(2)脊髓挫伤和出血。

(3)脊髓断裂。

(4)脊髓受压。

(5)马尾神经损伤。

2.临床表现

(1)脊髓损伤

1)胸腰段脊髓损伤引起下肢瘫痪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后可引起四肢瘫痪。上颈椎损伤时四肢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时上肢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下肢仍为痉挛性瘫痪。

2)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和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的痛觉和温觉消失。

(2)脊髓圆锥损伤:第1腰椎骨折所致。

(3)马尾神经损伤:受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丧失,腱反射消失。

三、护理

1.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

(1)甲强龙冲击疗法:严格遵医嘱按要求输液,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2)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是颈脊髓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呼吸道感染是晚期死亡常见原因。给氧、减轻脊髓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感染。

2)高热和低温。

3)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在脊髓休克期持续引流尿液,2~3周后改为每4~6h开放1次尿管,以防膀胱萎缩。

4)便秘。

5)压疮。

2.术后护理

(1)瘫痪肢体保持关节于功能位。

(2)观察感觉与运动功能。

(3)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坐起,使用轮椅等辅助工具。

阿虎医学









































深圳大三阳治疗贵不贵深圳治得好小三阳的
火到国外的中国49处绝色美景上海人一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zl/89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