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2016-11-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肱骨外上髁炎是骨科软组织损伤中的一种常见病,是因肘、腕关节长期劳损或者用力过久,使前臂伸肌总腱在肱骨外上髁附着点处,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因网球运动员易犯本病,故又称网球肘。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封闭治疗、物理治疗、小针刀治疗等,其中超声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确切。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shockwavetherapy,ESWT)对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有良好的疗效;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性疾病具有安全、有效、无创、没有并发症等特点。本文主要是对应用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年10月—年8月,在某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参加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成体外冲击波治疗组30例及超声波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缓慢,有明显损伤史;②肘关节外侧疼痛尤其在前臂旋前背伸、提、拉、推、握拳时疼痛更明显,疼痛沿伸腕肌向下放射,严重时不能持物;③局部皮肤无炎症,肱骨外上髁、桡骨颈部及沿伸腕肌走向有局限而敏感的压痛点,肘关节活动无影响;④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自愿接受2周治疗和检查;治疗前2周及治疗中均未服用激素类药物;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坚持本治疗方案或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观察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或胃肠道等严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患肢有血管、神经损伤史者。
1.2分组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体外冲击波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2±5.9)岁;病程15d—9个月;19例右肘关节外侧疼痛,11例左肘关节外侧疼痛。超声波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6±6.8)岁;病程17d—8个月;18例右肘关节外侧疼痛,12例左肘关节外侧疼痛。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依从性,无脱落现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治疗方法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XY-K-SHOCKMASTER-型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豪华版是发散式冲击波,无需X线片和超声精确定位;采用全新豪华外观设计,时尚大方;推车式设计,方便移动;双储物柜:可将治疗传导子和其他杂物分开储存;采用最新技术的空气压缩机,噪音极小,治疗环境安静舒适;配备11寸高清真彩触摸屏,方便操作;标配两把治疗手枪,六个传导子,带有独特导热功能的传导子,起到双重治疗作用;专业的智能化操作系统:系统加密功能,防止非专业人士操作带来的危险;全中文操作界面;内置50个治疗处方,另外可以新增治疗处方;带有人体解剖部位图,可以根据病人患病部位选择治疗处方;可以储存患者的数据,导出后进行科研分析;内置VAS疼痛评估量表,可评估静态、动态、睡眠三种状态下病人的疼痛程度,评估更全面准确;常用处方收藏记忆功能:可以自动将最常使用的治疗处方存储到收藏夹,方便临床使用。
1.3.1治疗组: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采用体表痛点准确定位法,每次选1—2个冲击点,避开重要血管、神经,找到肘外侧最明显的压痛点,以患者压痛点为中心进行治疗,工作电压7—10kV,冲击能量0.12—0.2mJ/cm2,每个冲击点冲击—1次,每隔3d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每次治疗后休息15—30min。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及ADL评分,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1.3.2对照组:应用超声治疗仪治疗,治疗时将涂有耦合剂直径2cm的声头,直接紧贴于肘外侧局部压痛点适当加压,缓慢移动治疗,输出频率kHz,连续波,功率0.5—0.7W/cm2,10min/次,1次/d,10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及ADL评分,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1.4疗效标准1.4.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每位患者每次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进行评分。
1.4.2ADL评分:包括梳头、洗脸、刷牙、解扣、系皮带、提物、拧毛巾、穿衣等八项,每动作分为五组,不能完成0分,帮助下完成1分,部分完成2分,完成动作时间延长3分,正常完成4分,满分32分。
1.4.3综合疗效:依据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痊愈:肘关节外侧疼痛及压痛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且随访3个月未反复;有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减轻,仍有压痛,关节活动好转;无效:肘关节外侧疼痛和关节活动无改善。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分别使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分别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评分及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改善程度)比较分别使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分别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2.1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体外冲击波组与超声波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超声波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VAS评分较超声波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超声波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2.2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体外冲击波组与超声波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超声波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ADL评分较超声波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超声波组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3。
2.3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体外冲击波组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超声波组(76.67%),P<0.05,见表4。
3讨论肱骨外上髁炎为发生在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附着点的无菌性炎症,长期劳累、外伤、撕裂伤或前臂伸肌总腱部分撕伤,可引起局部损伤性炎症肿胀,刺激或挤压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疼痛。它是一种慢性劳损所致的肘外侧疼痛综合征。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病理学说较多,常见的有伸肌总腱起始部损伤学说、环状韧带创伤性炎症变性学说、桡神经分支受累学说和微血管神经卡压学说;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前臂伸肌总腱深处有一束细小的微血管神经束,从肌肉、肌腱发出,穿过肌筋膜或肌腱膜进入皮下;压痛点就在微血管神经束穿过肌筋膜处,微血管神经束在此受到卡压为其病理特征。前臂伸肌总腱的微血管神经束在生理状态下不会受到挤压;在创伤、过度劳累、局部肿胀时才可能发生缩窄或粘连等病理变化而产生症状。由于病变位置较深,常规物理因子在治疗部位上往往很难到达深部软组织;手术治疗是以前臂伸肌总腱起点的剥离松解术、微血管神经束切断术为主,创伤大,并发症也较多;而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在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方面疗效确切;其能量可以直接聚焦于所需治疗部位的深部组织,也就是伸肌总腱附着点上面,部位准确直接达到松解镇痛的作用。其治疗效应在于它对组织的破坏作用,其对深部组织的治疗效应主要通过细胞和血管生成的化学介质来实施。但体外冲击波疗法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特殊性能在治疗时起到一定作用:①机械应力效应;②压电及空化效应;③止痛作用:体外冲击波可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产生疼痛的感受器,影响疼痛信号的传递,也可以通过引起自由基的改变,释放出可抑制疼痛的一些介质,进而可以治疗疼痛。我们认为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以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通过物理学介质传导的机械性脉冲震波,在传递过程中造成不同密度组织之间产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产生松解粘连的作用,使得前臂伸肌总腱处受卡压的微血管神经束得以松解;同时使受冲击部位组织微循环加速,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并损害疼痛感受器,从而中断传导疼痛信号;也可改变细胞周围的化学环境,形成自由基,产生止痛物质使疼痛缓解,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使用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进行疗效比较,我们发现体外冲击波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超声波组;体外冲击波组的治疗后VAS评分较超声波组明显降低,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超声波组明显增大;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ADL评分较超声波组明显增高,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超声波组明显增大。研究结果证实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超声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好;说明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