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牛这个预防接种团队居然ldq
2021-2-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广东卫生计生报年3月28日第三版
深圳全面启动卫生强市建设
基层将承担逾七成普通门诊
□黄舜艳
近日,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以解决深圳当前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从增加医疗资源总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提升社康中心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激励引导机制、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升级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卫生强市建设的目标、路径和措施。
医疗卫生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深圳如何建设卫生强市?卫生强市建设将给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哪些变化?市民从中可享受到哪些福利?深圳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对此进行详细解读。
亮点1新建12医院10家布局原特区外
解读:医院均衡布局:“十三五”期间,将实施73个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建成启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中医院光明院区等12医院,其中10家布局在原特区外区域。
~年,每年引进临床实用型、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名以上,招聘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名以上。
到年,全市新增病床2.5万张以上,新增执业医生1.2万名以上;按照万人口计算,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达到4.3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8名、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3.2名。
亮点2为社会办医预留0张病床的发展空间
解读:在促进社会办医方面,“十三五”期间,按照0张病床的配置标准,为社医院预留建设项目用地。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康中心,取消有关社康中心数量、选址距离等限制,与政府举办的社康中心在政府购买服务、人才保障、预约转诊、医保协议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
对取得三级甲等和三级医院一次性分别给予万、万奖励,取得二级甲等医院一次性给予万元奖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年均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奖励补助约1.4亿元。
亮点3人财物重点向基层倾斜
解读:强基创优,人财物重点向基层倾斜,提升社康服务能力。到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全市70%以上的普通门诊量。
提高社康中心建设标准,将规划新建的政府办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配置标准提高至平方米以上。医院与社康中心一体化运营、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医院与社康中心的检验检查和用药衔接机制,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远程医学服务系统,推动心电图、B超等检查项目实现“社康检查、医院诊断”。
深圳将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今年建成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二、医院全部设置全科医学科,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行“四优先”,即优先开放专科号源,对其转诊的病人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亮点4医院平均水平
解读:深圳市将健全分级诊疗激励引导机制,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分级分类补助机制。医院的急诊、住院和专科门诊补助标准,医院的普通门诊补助标准,相对提高社康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标准。建立合理诊疗负荷量控制机制,医院超负荷的基本医疗服务,降低财政补助标准,保障服务质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保障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的薪医院同类同级医务人员的平均水平。
调整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打包项目范围、调整收费标准。提高家庭病床建床费、家庭病床巡诊费、医护人员出诊费等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探索家庭病床服务打包付费,将符合规定的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和医保报销比例,降低市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个人自付比例。
在罗湖区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医保支出“总额控制、结余奖励”机制。
亮点5打造80个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
解读: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打造名院名校名科集聚的医疗卫生高地。将引进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医院等国内外名院名校来深合作办医办学,打造高水平临床专科。
突出“高精尖”导向,到年,面向全球再引进肿瘤、儿科、心脑血管、胸科等专业的50个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
到年,全医院增加到60家以上,建成10家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争取1~2医院跻身国家医学中心和华南区域医疗中心,1~2医院进入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行列。打造80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
亮点6建设40个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解读:深圳市将建立医学科研的协同创新体系。到年,分别建成10个转化医学、10个生物医学、5个精准医学、5个中医药、5个“互联网+医疗”、5个公共卫生等平台。
医院医院。到年,再建成10个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等创新载体。
推动新技术临床示范应用。将建设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精准医疗研究院,推动精准医疗技术取得突破,促进对恶性肿瘤、重大慢性病等疾病的精准防治。推进组织工程等再生医学,及三维可视化等技术的临床应用。
亮点7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超50%
解读: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全面整合公共卫生、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项目和服务链条,制定家庭医生服务规程,签约居民可享受优先预约、优先接诊、便捷应诊、上门访视等优惠措施。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80%。
年内完善家庭医生服务收费制度;制定医养融合服务“深圳标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与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单位合作,提供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服务。
亮点8“互联网+”让市民便捷就医
解读:利用“互联网+”提高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今年年底前,建成“一站式”市民就医信息平台和市民就医APP系统。
鼓励社会资本建设网络医疗、智能护理、智慧药房、健康管家等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运用“互联网+”,创新免疫接种、慢性病和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探索“互联网+医药”采购配送模式,减少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采购价格。
亮点9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解读: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升级:年内全面整合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链条,编制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市民健康服务规程,为市民提供“惠一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位常住人口70元/年。
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要达到82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市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亮点10基层医疗中医诊疗占四成
解读: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其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推动中医药资源整合,促进中医药创新,力争到年前,创建成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卫生强市“三步走”
步骤1到年,基层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步骤2到年,全面建成卫生强市,医疗卫生高地初步形成。
步骤3到年,国际化医疗中心初步建成,健康深圳建设成效显著。
“数”说卫生强市
到年
新建投入使用市级医院12家,其中10家在原特区外;
全市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数达到4.3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8名、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3.2名;
全医院增加到60家以上,建成10家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
引进50个国内外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打造80个省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建成40个转化医学、生物医学、精准医学等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平台;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市域内住院率达到98%以上;
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80%;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岁;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市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作者单位:深圳市卫生计生委)
她的团队预防接种“零差错”
——记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医生刘明珍
□黄菊香梁宁
8年前,学医的山西姑娘刘明珍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一干就是8个年头。进入计免科后,刘明珍更是凭着娴熟的技术、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对社区居民的热忱,投身到大岭山社区卫生的建设和发展中,谱写了一篇篇优秀计免人之歌,成为“最美接种医生”。
村民眼中的“健康使者”
刚进入社区的时候,为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目标,让百姓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东莞市要求每一名公卫医生负责一个站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推进与落实工作。对于刘明珍这样一位外地人,语言不通,前无借鉴,只能自己摸索着前进,难度之大可以想象。但刘明珍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她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跑村委会、跑学校,传播健康理念,让村民知晓健康的重要性,与当地群众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所在站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做好准备。
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金桔村处处都可见到她的身影,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村民、学校和幼儿园的学生、工厂员工讲授健康知识,到慢性病村民家中随访管理……至今,金桔村村民依然记得这位外地来的普通话棒棒的、声音柔柔的刘医生。
家人眼中的“拼命三郎”
年,按照原东莞市卫生局的部署,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医院移交预防接种工作的试点单位。当时,原医院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只有少部分愿意进入社区工作,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领导们找到刘明珍,希望她能接受计免组长这一职务。刘明珍欣然接受。她知道,预防接种工作相对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