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屈伸ldquo咯噔rdquo
2021-11-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著名湿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83902.html
医者常说:生活固然辛苦,也要劳逸结合。
现如今人们工作辛苦,双手长时间劳作,有时会逐渐感觉手指屈伸时有疼痛,渐渐地出现卡顿,屈伸时出现“咯噔”一响,直到有一天手指屈曲后不能伸直,一摸手掌有一个“疙瘩”,有时按摩也不能恢复。除此之外,有些小孩出生后数月家长也发现孩子拇指伸不直,手指根部也有一个“疙瘩”,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国华骨科团队告诉您,这叫做“板机指”。
什么是“板机指”
要说清楚疾病,首先来了解一下解剖,看看手指是怎么屈曲的。
所有的手指都是由肌腱拉动骨头与关节进行活动,部分肌腱由腱鞘包裹,就好像高铁在隧道中穿行。腱鞘分泌滑液,有利于肌腱在里面滑动。而腱鞘两旁紧挨着手指的神经与血管,是十分重要的结构。
成人“板机指”通常是因为反复工作屈伸手指,肌腱和腱鞘反复摩擦,进而发生无菌性炎症。肌腱增生变粗形成结节,而腱鞘增生变厚导致狭窄,使肌腱滑动出现“卡顿”。
婴幼儿“板机指”常见于拇指,其次为环指,病因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解剖有关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腱鞘的先天性狭窄,二是肌腱出现结节,三是籽骨异常。国华骨科团队认为,有的婴幼儿出生后手经常处于握拳位,拇指长期处于屈曲状态,使腱鞘受到的应力刺激减少,会影响腱鞘的发育。同时,长期处于腱鞘外的肌腱因未受腱鞘的约束,可能会比腱鞘内的肌腱生长速度快,导致腱鞘外的肌腱比腱鞘内的粗,从而使肌腱滑动受到影响,影响手指屈伸。因为幼儿组织生长发育的可塑性强,因此有自愈的可能性。
其实,“板机指”的专业名称是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因发病时手指屈曲不能伸直似扣动扳机,故而得名。又因屈伸时有“咯噔”一响,因此也称为“弹响指”。
如何预防“板机指”
既然成人“板机指”是由于反复劳作肌腱腱鞘磨损导致,那么预防的原则就是“劳逸结合,拉伸肌腱”。在一些用手较多的工作中,比如操作电脑,反复工作1小时后应当休息10-15分钟,此时可做一些拉伸手指肌腱的动作(拉伸时要维持数秒),使肌腱局部的摩擦得到缓解。
对于拇指及其他手指经常处于握拳位的幼儿,父母要注意发生“板机指”的可能。国华骨科团队建议,对于此种情况,家长要经常辅助幼儿伸直手指,待幼儿能玩耍玩具后要注意锻炼幼儿手指的屈伸及抓握功能,可能会使轻度的“板机指”得到自愈。
如何治疗“板机指”
当成人“板机指”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手指屈伸时的卡顿感更加明显,甚至屈曲时被完全“卡住”无法伸直,就要考虑及时就医。目前对于成人“板机指”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法:局部封闭治疗、手术治疗。
局部封闭治疗
局部封闭治疗是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向病变部位注射药物(成分为局麻药与类固醇激素),达到减轻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局部水肿的作用。在治疗后患者可以通过减少手指活动来预防症状反复。
手术治疗
当局部封闭治疗已无效,或者肌腱卡顿已经十分严重,手指无法伸直,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创伤很小,切口大约只有1厘米,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切开并切除狭窄的腱鞘,使肌腱滑动不再受阻。这一方法使得“板机指”复发的结构基础不再存在,因此是一个“治本”的方法。
当两种方法患者都不愿意接受时,可采用口服药物、手部休息、局部理疗,不少患者也能治愈。
另外,患者选择“小针刀”治疗需要谨慎。“小针刀”是一种尖端带刃的针,医师凭经验隔着皮肤对腱鞘进行松解。虽然有些患者效果尚可,但如果医师对局部解剖不熟悉,会损伤到腱鞘两旁紧挨的神经与血管,导致手指麻木、缺血,甚至有将肌腱不慎切断的情况。因此尽管“板机指”是“小病”,治疗也要规范。
婴幼儿狭窄性腱鞘炎
对于婴幼儿“板机指”,国华骨科团队建议,父母或家人可先在手指硬结处轻轻按摩一分钟后,再缓慢、轻柔地将手指掰直,若幼儿哭闹一次不能掰直,可继续按摩分多次来完成。在成人帮助下若无法完成,则需要考虑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若能被动伸直,则继续数月观察效果如何,若有效可继续进行,效果差则需手术治疗。手术建议在1-3岁进行,全麻药物对智力及身体发育无影响,但麻醉均有一定风险性。
国华骨科团队
国华骨科团队介绍
现有主任医师1人,医学博士2人,硕士2人,学士2人,硕士生导师1人。本专业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委员、省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市级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均由本团队成员担任,所在科室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骨科基层医师培训基地。
治疗范围:骨折,骨髓炎,四肢功能障碍,四肢畸形,皮肤缺损,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置换,腰椎间盘突出,神经血管损伤,手指再造,断指再植等。
科室—
倪国骅主任:
团队带头人
—倪国骅主任—
解医院骨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担任全国肢残康复创伤骨科学会委员,全军肢体伤残康复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基层医师培训特邀讲师,中南六省手外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创伤骨科、显微外科、手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显微外科与手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济南军区创伤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焦作市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焦作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以第一作者发表医学论文31篇,其中在中华医学会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在美国《Microsurgery》杂志发表文章一篇。获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并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优秀基层主官及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焦作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以第一研究人获得焦作市科技进步奖一项,解放军总后勤部医疗成果奖一项。
医院进修学习创伤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等骨科专业知识。自年从事骨科工作以来,以“拯救肢体减少病残”为宗旨,所在团队治愈了成千上万例的肢体伤、残、畸形患者。
编辑:肖滋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