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精华
2018-3-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1.脊髓构造: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共计31节
2.脊髓损伤:是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在正常脊柱和脊髓组织,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损害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常造成截瘫或四肢瘫,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
3.四肢瘫(Quadriplegia):指四肢和躯干(包括呼吸肌)的完全和不完全的截瘫,由颈髓损伤(CervicalInjury)造成。
4.截瘫(Paraplegia):指下肢和躯干的完全和不完全的截瘫,由胸(ThoracicInjury)、腰(LumbarInjury)、骶髓(SacralInjury)的损伤造成。
5.脊髓损伤临床表现:1.感觉神经障碍: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压觉/识别觉2.运动障碍:四肢主动运动(肌力):消失/减退/出现肌萎缩3.反射:深反射(腱反射):消失、低下、亢进;浅反射:减弱、低下等;病理反射:出现Hoffmann征,Babinski反射,膝阵挛,踝阵挛等。
★脊髓损伤分类(按损伤程度分)
6.完全性脊髓损伤:即脊髓全部受到挫伤而感觉和运动均呈麻痹的状态;临床症状:横断性完全损伤/瘫痪区域腱反射消失/自主神经障碍/尿意及自主排便尿完全消失/肠管运动瘫痪/早期压疮/颈髓损伤生命危险信号。
7.不完全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S4-S5)保留部分感觉或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包括肛门黏膜及肛门周围感觉。运动功能:包括做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可收缩。
8.不完全脊髓损伤种类:
9.颈段脊髓损伤:
?上颈椎段损伤:脊椎1-4;脊髓C1-4节段
?中下颈椎段损伤:脊椎5-7;脊髓C5-8节段
胸段、胸腰段脊髓损伤:
?胸段损伤:胸椎1-10;脊髓T1-L1节段;
?胸腰段损伤:胸腰段T11-L2;L2-S1节段;
腰骶段损伤合并马尾神经损伤:
?圆锥综合征:会阴、鞍区感觉障碍、排便障碍
?马尾损伤综合征:L2以下损伤,下肢感觉、运动障碍,排便障碍。
10.髓损伤(ASIA)分类:
脊髓损伤类型与运动感觉功能状况
A完全性损害:在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
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E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
注:当一个患者被评为C或D级时,他/她必须是不完全性损伤,即在骶段S4-S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存留。此外,该患者必须具备如下两者之一:①肛门括约肌有自主收缩。②运动平面以下有3个节段以上有运动功能保留。
11.修改的Ashworth标准(肌紧张):
级别与标准(MAS)
0:无牵张反射的增加
Ⅰ:在PROM末端出现最小阻力
Ⅰ+:在PROM后50%开始维持有小的阻力
Ⅱ:PROM大部分范围均觉阻力,但受累部分活动算容易
Ⅲ: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Ⅳ:挛缩于屈/伸的某一位置,无法活动
12.十组关键肌及控制平面:
1.C5肱二头肌2.C6桡侧腕伸肌3.C7肱三头肌
4.C8中指固有肌5.T1小指外展肌6.L2髂腰肌
7.L3股四头肌8.L4胫骨前肌9.L5踇长伸肌
10.S1腓肠肌
13.二十八个感觉关键点:
C2枕骨粗隆两侧
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顶部
C5肘前窝的外侧面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
T1前肘窝内侧(尺侧)
T2腋窝顶部
T3第三肋间隙
T4第四肋间隙
T5第五肋间隙(T4.T6之间)
T6剑突水平
T7第七肋间隙(T6.T8之间)
T8第八肋间隙(T8.T10之间)
T9第九肋间隙(T8.T10之间)
T10脐水平
T11第十一肋间隙(T10.T11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点
L1T12-L2距离的一半
L2股前面中点
L3股内髁
L4内踝
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处
S1外踝
S2腘窝中线
S3坐骨结节
S4肛周区
S5肛周区
14.按照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损伤程度评定:
(1)以最低骶节(S4-5)有无残留功能为准:
完全性:S4-5既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
不完全性:S4-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
(2)完全与不完全损伤的分级:脊髓损伤程度分级(ASIA标准)
(3)腱反射有无及减弱
(4)有无主动运动:观察肛门括约肌有无随意运动,有则为不全
(5)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若出现肛门括约肌不随意收缩的肛门反射,则提示骶髓与中枢已断,属完全性瘫
(6)根据肌肉的主动运动:由其神经支配诊断脊髓损伤平面
15.神经平面:是指在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痛温、触压及本体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
运动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运动功能(肌力3级或以上)的最低脊髓节段
16.Barthel氏指数评定内容:1.大便(10)2.小便(10)3.修饰(5)4.用厕(10)5.吃饭(10)6.转移(床-椅)(15)7.活动(步行在病房及其周围,不包括走远路)(15)8.穿衣(10)9.上楼梯(上下一段楼梯,用手杖也算独立)(10)10.洗澡.(5)总分:分
注:评分标准:-61为轻度残疾,60-41中度残疾,需大量帮助,40-20重度残疾,低于20为完全残疾。
FIM评估内容:1.自我表现照顾2.二便控制3.体位转移4.行走5.交流6.社会及认知注:评分标准:-基本独立,-90极轻度的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89-72轻度依赖,71-54中度依赖,53-37重度依赖,36-19极重度依赖,18以下(完全依赖)
17.联合反应(AR):表现为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侧肢体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出现在瘫痪恢复早期,是发自脊髓的异常运动。这是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姿势反射,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控制。是伴随痉挛出现的,痉挛越联合反应越强、越持久。
18.联合运动(AM):是正常人两侧肢体的完全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加强了对侧肢体相同的活动,是伴随随意运动的正常的、自动的姿势调整.
19.联合反应(AR)联合运动(AM)的区别: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联合反应是病理性的,联合运动见于健康人,是两侧肢体完全相同的运动,通常要加强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精确性用力时才出现的。
20.联合反应分类:
1.对侧性联合反应(CAR):
(1)上肢(对侧性):健侧屈曲—患侧屈曲;健侧伸展—患侧伸展
(2)下肢(对侧性,Raimiste反应):健侧内收(内旋)—患侧内收(内旋)健侧外展(外旋)—患侧外展(外旋)
(3)下肢(相反性屈曲与伸展)
2.同侧性联合反应(HAR):
上肢屈曲—下肢屈曲下肢伸展—上肢伸展
21.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
22.共同运动(SM):又称联带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肢体异常活动;
患者活动患肢某个关节时,相连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强度都相同,且无选择性运动(即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运动模式)。
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更为明显。
.共同运动的模式(联带运动):
23.紧张性颈反射—上部脊髓水平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颈部向一侧旋转---面部所向侧上下肢伸肌占优势---对侧上下肢屈肌占优势
⑵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颈前屈: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颈伸展:上肢伸肌占优势,下肢屈肌占优势。
24.紧张性迷路反射—延髓水平(TLR):
仰卧位:上下肢伸肌占优势。俯卧位:上下肢屈肌占优势。
25.紧张性腰反射—脊髓水平:
当上半身向一侧转时:同侧上肢屈肌占优势,下肢伸肌占优势,对侧上肢伸肌占优势,下肢屈肌占优势。(像投球、网球两侧肢体相反动作姿势)故病人卧位时上半身应扭向健侧。
26.偏瘫肢体功能恢复阶段Brunnstrom将它分为6个阶段:
?Ⅰ期:弛缓性瘫痪,无活动。
?Ⅱ期:联合反应明显,开始出现共同运动,痉挛出现,出现肌腱反射。
?Ⅲ期:以共同运动为主,联合反应减弱,痉挛达到高峰,肌腱反射增强。
?Ⅳ期:共同运动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痉挛减轻。
?Ⅴ期:随意分离运动明显,可做一般技巧运动,共同运动成分部分消失,痉挛继续减轻。
?Ⅵ期:正常随意运动,可做精细技巧运动,肌张力正常或近似正常。
27.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
上肢:
1期:无随意运动
2期: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共同运动(肩伸展过度,肘屈曲,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前)
3期:能充分完成上述两项,能惊进行伸展共同运动(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期:
(1)肘屈曲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
(2)肘伸展位前臂能前屈90度。
(3)将手向腰后旋转(手能摸到腰骶部)
5期:
(1)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度(前臂旋前位)
(2)肘伸展位肩能前屈度
(3)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期:正常动作或稍欠灵活,快速动作不灵活。
下肢:
1期:无随意运动
2期:下肢的轻微随意运动
3期: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的屈曲
4期:
(1)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行
(2)坐位,足跟着地足能背曲
5期:
(1)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2)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
6期:
(1)立位,髋能外展并能超过骨盆上提范围。
(2)立位,小腿能内翻外翻,伴有足内翻及外翻
28.Bobath定义: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性反射或异常运动模式,尽可能的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9.控制关键点:关键点(KeypointKP)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可影响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
人体关键点包括:中央关键点(胸骨柄的中下段控制躯干的张力),近端关键点(头部、颈、骨盆肩部躯干主要是控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部位的张力),远端关键点(腕、手指).
30.平衡: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31.平衡的分类:
(1)静态平衡:指的是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2)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他动态平衡)
①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②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2.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1)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2)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33.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34.协调的分类: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
35.协调的评定: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食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
36.步行周期:步行周期(GaitCycle)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在该足跟着地时起算,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包括支撑相、摆动相)
支撑相(足跟着地、全足底着地、支撑相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摆动相(摆动初期(又称加速期)、摆动中期、摆动末期(又称减速期))
37.常见异常步态类型、临床表现、诱因:
(1)臀大肌步态: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髋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绷直膝关节,形成仰胸挺腰凸肚的臀大肌步态。(常见于臀大肌无力、臀大肌麻痹)
(2)臀中肌步态(鸭步):患侧髋关节侧方性受到影响,行走中患侧于站立相时,躯干向患侧侧弯,以避免健侧骨盆下降过多,从而维持平行。两侧臀中肌同时受损时,又称鸭步,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常见于脊髓灰质炎引起的臀中肌麻痹)
(3)帕金森步态(慌张步态):表现为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交替,迈步动作消失,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时无跖曲,拖步、步幅缩短。由于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使重心前移,为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前行,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前冲或慌张步态。
(4)偏瘫步态(划圈步态):患侧膝关节僵硬,足下垂内翻,患侧骨盆代偿性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
(5)剪刀步态:表现为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常见于痉挛型脑性瘫痪)
(6)小脑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行走时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Z”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又称醉汉步态。
(7)短腿步态:患肢缩短达2.5CM以上者,该侧着地时同侧骨盆下降导致同侧肩关节倾斜下降,对侧髋膝关节过度屈曲,踝关节过度背屈。如果患肢缩短达4CM,则,患肢以足尖着地行走,统称短腿步态。
38.神经源性膀胱: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
39.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Nesbit分类法、Bors分类法、尿流动力学分类法、Yeongchi分类法。
40.Nesbit分类法:
根据脊髓病变的部位,膀胱容量,排尿障碍等情况,可分为:反射性膀胱、自律性膀胱、无抑制性膀胱、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运动神经麻痹性膀胱
41.Bors分类法:(上运动神经元膀胱、下运动神经元膀胱)
上运动神经元膀胱:脊髓排尿中枢(骶2~4)以上病变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称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
下运动神经元膀胱:脊髓排尿中枢本或其周围神经(包括体神经和副交感)病变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称为下运动神经元膀胱。
42.Yeongchi分类法:分为(C型、S型、Q型、P型)
C型:在排尿过程中具备大脑控制下随意放松尿道外括约肌的能力,常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半切综合征和中央索综合征。有望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S型:约10%~15%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失去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控制,可采用腹部挤压、用力屏气和叩击法达到协同反射性括约肌放松,尿道动力学研究可见协同逼尿肌-括约肌模式。
Q型:此型患者多为完全性四肢瘫,无皮层控制和尿道外括约肌的脊髓协同放松,亦无正常手功能实施自我导尿,不能通过随意的或会阴的刺激使膀胱排空,导尿仅能由护理人员完成,部分患者通过肛门牵伸、腹部手法挤压解决膀胱排空。
P型:丧失了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和脊髓协同控制,但他们具备正常手功能可以进行间断自我导尿和肛门牵伸以排空膀胱,多数完全截瘫患者为此型。
43.脊髓休克: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病灶节段水平以下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膀胱不能排空以及血压下降等,总称为脊髓休克。
44.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有些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当损伤平面以下受到不良刺激时,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迷走神经抑制,出现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的反射现象。
临床上表现为:血压升高(超过基础血压5.3kPa)、剧烈头痛、出汗、皮肤潮红、起鸡皮疙瘩、脉缓、胸闷、恶心、呕吐等。
45.脊髓损伤所致膀胱功能障碍治疗重点是预防尿路感染及防止因膀胱过度膨胀所引起的逼尿肌损伤。
46.急性期的尿路处理:急性期不能采用膀胱训练及药物治疗,只能采用导尿的方法.
47.上、下运动神经元性膀胱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