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推拿按摩康复治疗

2016-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颈椎病的推拿按摩康复治疗

概述

1.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或其附近软组织的退变,造成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过去认为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近年来,在青壮年人群中,颈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能与人们工作环境的改变有关,如大量伏案工作者的增加。

2.颈椎病分型多样,既往多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现在有的作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颈型及食管受压型。

3.颈椎的正常生理解剖

颈椎共有7个椎体,6个椎间盘,8对颈神经,其中第1、2颈椎又分别称作寰椎、枢椎。枕骨与寰椎,寰、枢椎之间无椎间盘及椎间孔,第1、2颈神经根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其容易遭受直接外伤。7个颈椎相连形成一个平滑的凸向前的生理弧度,除寰、枢椎外,其余颈椎结构相同,由椎体、椎弓、棘突、横突、关节突、椎孔、椎间孔组成。

与颈椎病关系密切的解剖:

⑴钩突:椎体上面的侧方有嵴样隆起,称为钩突,与上位椎体下面侧方的斜坡形成钩椎关节。钩突成矢状位,与椎体上面之间形成约°左右的夹角,其外侧为横突孔,后外侧参与构成椎间孔前壁。一旦钩突增生,斜坡过大,可刺激到椎动脉或神经根。⑵横突孔:由椎弓根、横突前、后根围成的一个卵圆形的孔,其内有椎动脉通过。椎动脉大都由颈6横突孔进入,因颈椎具有一定的生理弧度,所以7个横突孔,随之形成一个凸向前的弯曲通道。当生理曲度变直后,椎动脉易迂曲折皱,受到刺激;当横突孔周围改变,如钩突增生,孔内骨刺,关节突的向前增生,均可影响横突孔的大小,刺激到椎动脉。

⑶椎间孔:由相邻的椎间切迹构成,呈骨性管道,其前内壁为钩突的后面,椎间盘和椎体的下部,后外壁为关节突关节的内侧部和关节突的一部分,内有颈神经根通过。颈椎病患者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颈椎间孔可狭窄变形,神经根受到刺激。⑷椎孔:呈三角形,由椎体后缘、椎间盘、椎弓、棘突围成,四周有后纵韧带及椎间韧带。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一般认为其矢状径小于12mm为椎管狭窄,容易产生脊髓受压症状。

⑸椎间盘:位于颈C3以下的两个椎体之间,随年龄增长而退变,多因素可促进间盘退变,如长期反复应力,过度屈伸,曲度改变,椎间不稳等,遇有外伤可造成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病因病机

1.外因

⑴劳损:如长期从事低头工作或睡眠姿势不良,造成颈部肌肉长时期被牵拉、劳损,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或反向成角,而引发病症。

⑵急性外伤:外伤后造成局部软组织水肿,渗出或椎间盘突出,颈椎小关节的脱位而刺激到周围组织发病。

2.内因

自身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的退变,韧带松弛,关节间隙变窄,椎体后缘、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的增生,造成椎间孔、椎管横突孔变窄,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脊髓等而发病。

临床表现

1.颈型颈椎病

单纯的一侧或双侧颈肩部僵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一般初起时偶发,程度较轻,多为颈肩部的僵硬不适,颈部活动欠灵活,之后逐渐加重,发作频繁,程度加重,颈功能可受限。此型为颈椎病中最轻的一型,是其他型颈椎病的基础,如不及时彻底治疗,积极锻炼,很快就会伴有以下情况。

2.神经根型颈椎病

除有颈型症状外,常出现单侧或双侧的上肢及手指的麻木、窜痛,疼痛一般为酸痛、胀痛,可有放射性痛麻,一般在睡眠或骑车乘公交车扶把手时症状明显。疼痛剧烈时呈明显过电样痛麻,患臂下垂时症状明显。患者为减轻症状往往将患肢上举,肘关节屈曲,以手扶头,病变神经根支配区可见感觉异常,可有无力,持物坠落等。检查时可见指间肌力减弱,生理反射改变,以上为臂丛神经受刺激时的表现。刺激到颈丛时一般不产生上肢症状,患者往往有头痛症状,或颜面感觉障碍,近来有学者将其分出为颈源性头痛。神经根支配皮肤支配肌肉腱反射C上臂外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下肌、菱形肌肱二头肌腱反射C前臂桡侧,第1-2指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肱桡肌腱反射C前臂背侧,第2-3指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腱反射C前臂尺侧,第4-5指指屈肌T上臂内侧骨间肌

3.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除具备颈型的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部在活动时头晕加重,正常头向一侧旋转时,同侧椎A血流减少,而由对侧代偿。当对侧椎A遭受挤压,血流量减少,代偿不足时就会产生明显的位置性眩晕,甚至猝倒,除头晕外尚可有头痛,视觉障碍,记忆力减退,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后颅神经(IX~XII)的病损,迷走神经损害可引起咽下及喉头感觉障碍,声带和软腭麻痹,产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说话不清、有鼻音等;迷走神经损害还可引起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瘫痪,不能旋转头颈和耸肩,舌下神经损伤可引起舌肌瘫痪,伸舌无力,舌尖偏向患侧。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颈型颈椎病基础上,表现为心动加速或缓慢,血压不稳,心前区疼痛,四肢冰冷,局部温度下降,肢体遇冷出现针刺感,也可有血管扩张现象,如手足发热发红等,还可有一侧肢体的多汗或少汗,头痛头晕等。

5.脊髓型颈椎病除颈部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症状,患者常诉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不能快步,有时感四肢麻木,脚落地似踩棉花感,有的胸或腰部有束带感,手部动作可笨拙,细小动作完成困难,如穿针、写小字不能。重症者可出现行走困难,二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四肢瘫痪。交感神经(颈椎病)及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往往颈部症状不很明显。

6.混合型颈椎病两型或以上的颈椎病同时出现称为混合型。

7.食管受压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增生,向前突出过大,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1.有明确的症状。

2.查体:多于棘旁、棘间、肩胛骨内上角有明确的压痛点。

3.神经根型颈椎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上肢腱反射可改变(皮肤感觉改变,肌力改变)。

4.椎动脉脉型颈椎病病人:TCD检查可见异常,或颈部血管B超,或MRA检查异常。5.脊髓型:MRI、CT可见脊髓明确受压,压迫物可为突出的椎间盘,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的骨刺。

6.X片检查:

颈正位片:可见颈椎侧凸,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侧位片: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成角,椎间隙变窄,椎体后上、下缘的增生、韧带钙化等,双斜片可见椎间孔变窄。

鉴别诊断

1.神经根型颈椎病应与前斜角肌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相鉴别。

2.脊髓型颈椎病在诊断时应除外椎管内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等。侧索硬化与本病鉴别的难度很大,只有依靠MRI、CT排除脊髓压迫症。

3.不典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头晕症状,应注意与内科引起的头晕相鉴别,另颅内脑组织的供血均由颈部血管上供而成,因此,颈部血管的受压或硬化狭窄是形成脑梗塞的一个主要原因。

治疗

1.手法治疗

⑴颈肩部法5~10分钟。

⑵颈两侧的点按法与弹拨,重点在痛点操作。点按弹拨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或在颈旁夹脊,或在夹脊穴的外侧,甚至胸锁乳突肌处操作。对于椎间隙窄者,医者可用一上肢置于患者头前屈曲肘关节,嘱患者略低头,下颚置于肘窝,医者以上臂及手夹扶患者头部,向上牵拉头部,另一手于痛点点按或弹拨。

⑶颈椎侧扳法,或仰卧位,颈椎牵引下用扳法。

⑷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让患者仰卧位,肩与床边齐,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托枕部,一手扶其下颌,一助手站于患者体旁,双手分扶患者两肩,相对牵引,托枕部一手向下移动,并依次向上托顶患者颈椎以求改善其生理曲度。对于反向成角者,手应放置于成角的两椎体之间,向上托顶。

⑸神经根型:上肢痛麻者,应于患肢施以法、指揉法,指揉方向应沿桡神经或尺神经走行方向,同时可点按臂臑、曲池、合谷、手三里、内关、外关等穴,并以食、中、环、小四指拿极泉2~3次,配以手指的揉法、捻法、拔伸法。

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者,应于C2棘突至乳突联线中点附近,及两侧枕部寻找痛点,行点按法,并应点按百会、四神聪、角孙、头维、太阳、攒竹、鱼腰等穴,于前额面部行鱼际揉法,于头部行扫散法。

⑺交感神经型:应加点背部俞穴。

⑻脊髓型:早期可以于颈肩行轻柔手法治疗,不宜用扳法,于上肢、下肢行法、指揉、点按法,一旦出现肌张力增高等阳性体征,考虑到脊髓受压过久不可逆转,应建议手术治疗。⑼以上手法相应操作完成,以拿法拿颈、肩部肌肉3~5遍,搓肩背,牵抖上肢。

2.颈椎牵引,针灸理疗。

注意事项

1.调整枕头高度,避免过长时间伏案。

2.锻炼: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者以金龟望日法为主









































Daniel
涓夎鎶撳ソ钀藉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zyhsj.com/jjssyy/892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