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与关节损伤六骨与关节
2020-8-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近期将为大家介绍《手外专科疾病分级诊疗口袋手册》专著中关于骨与关节的内容。今天是上肢骨与关节损伤中,前臂骨折的主题。
孟氏骨折
概述
为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年意大利外科医生Monteggia最早报道此种类型骨折,故称孟氏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小儿,直接或间接暴力皆可引起。
临床表现
肘部及前臂肿胀,移位明显者可见尺骨成角。肘关节前外或后外方可摸到脱出的桡骨头。前臂旋转受限。可分为3型:
伸直型
屈曲型
内收型。
手术治疗
手术采取肘外后侧切开,自肱骨外髁上方2.0cm,沿肱三头肌外缘至鹰嘴外侧,向远侧沿尺骨背至尺骨上1/3骨折处,剥离肘后肌及尺侧腕屈肌。
清理关节内血肿,将桡骨头复位,环状韧带修理缝合;然后复位尺骨骨折,予以内固定。
术后康复
术后用上肢石膏将肘关节固定于屈曲略90°,抬高患肢,活动手指。
6周左右拆除石膏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尺骨骨折愈合后加强功能锻炼。
尺桡骨干骨折
概述
尺桡骨干折每10万人中约有25人发病,高发于儿童和老人,主要是因为摔伤或者跌倒,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及扭转暴力。
临床表现
外伤后前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可出现成角畸形。保守治疗才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包括:
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后固定困难者。
上肢多处骨折。
开放性骨折伤,后时间不长、污染较轻者。
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功能受限者。
手术治疗
尺骨干骨折可通过尺骨皮下缘做切口,桡骨干骨折显露可经掌侧经典的Henry入路或者背侧Thompson入路。使用髓内针或钢板螺钉内固定。
术后康复
术后适当抬高患肢、合理消肿、预防感染,患肢功能训练。
盖氏骨折
概述
又称Galeazzi骨折,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其发生率较孟氏骨折多6倍。损伤机制为直接暴力和传导暴力。
临床表现
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临床仅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移位明显者,桡骨将出现短缩、成角畸形,下尺桡关节肿胀并有明显压痛,尺骨头膨出。分型
青枝型单纯型双骨折型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Henry切口,用足够长度和强度的钢板固定桡骨骨折,钢板置于桡骨掌面。
术后康复
术后以短臂石膏前后托、或“U”形石膏固定前臂及腕于中立位2周;石膏去除后,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桡骨远端骨折
概述
可占到急诊室骨折处理的17%,中老年多见于妇女,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且为高能量损伤。损伤机制为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暴力向上传递,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引起骨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活动受限,压痛,腕部畸形(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屈曲型骨折畸形相反),可伴正中神经损伤症状。
目前尚无观察者间或观察者内一致性较高的统一、可靠的分型方案,Frykman、Mayo、Melone和AO/OTA分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型。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是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及有效方式,复位时以恢复桡骨长度及桡腕关节脱位为主。
手术指征
复位后不稳定的关节外或关节内骨折
开放性骨折
伴随腕部骨折
伴随血管、神经、肌腱损伤的骨折
保守治疗失败
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桡侧腕屈肌入路或扩大桡侧腕屈肌入路,背侧入路仅适用于单纯背侧骨折块或合并掌侧钢板难以控制的背侧骨折块患者。
推荐使用单枚掌侧钢板固定,尽量减少背侧钢板使用。尺骨茎突骨折不常规固定,当明确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时,建议旋后位固定。
术后康复
术后骨折周围制动、冷敷、适当抬高患肢,尽早开始康复锻炼。
—END—
作者简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